(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极区应用表现如何?在纬度高、气候寒冷和冰多的北冰洋下潜有哪些特殊之处?
据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介绍,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许学伟表示,在北极,“蛟龙”号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诸多复杂作业环境,很多时候是多重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冰区作业,要选择合适的下潜作业点,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些都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蛟龙”号针对极地特殊环境开展了极区适应性改造,比如加装了多波束以探测极地海面浮冰,加装了二次抛载装置以控制潜水器上浮速度,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地下潜的水下导航及定位精度等。
本次任务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空白。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载人潜水器能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