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离根

——中外杂技界专家探讨中国杂技活态传承与国际表达新路径

□本报记者 史晓多 见习记者 崔玉洁

杂技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载体。除了在赛场切磋技艺外,作为世界杂坛理论前沿的“头脑风暴”,国际马戏交流活动一向是吴桥杂技节的重头戏。近日,本届杂技节部分评委、杂技界专家学者等中外嘉宾汇聚一堂,围绕“中国杂技的活态传承与国际表达”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传统是基石,有传统才能形成特色。交流活动中,本届杂技节境外评委、世界马戏联合会总监詹思敏·斯特拉佳认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古时都有关于杂技的记载,这门古老艺术至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本届杂技节的《祥狮跃九州》之所以让她深受震撼,就是因为该节目不仅展现了精湛的舞狮技巧,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尊重传统,意味着吸取前人智慧,并致力于传承。河北省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吴桥杂技博物馆借助道具、文献、照片、视频等,结合数字化技术,梳理吴桥杂技从秦汉时期“蚩尤戏”雏形,到明清时期依托运河漕运“走码头”卖艺,再到近现代走向国际的发展历程,这种“实物+科技”的展陈方式,既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又创新了传承传播形式,让年轻群体更易接受和喜爱。

吴桥杂技小院,飞叉、十样杂耍等精彩节目不断;吴桥江湖大剧院,杂技剧《江湖·秀》持续上演;石家庄、沧州两地景区、街区、商区,“遇见艺术”活动吸引年轻人视线……活态传承是传统艺术延续生命的核心,而“回归故乡、回归街头、回归本真”是推动中国杂技活态传承的核心思路。

本届杂技节打造百鼓迎宾、杂技巡游、萌宠乐园等特色环节,游客可体验“田间地头练杂技”的民俗风情——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杂技的观赏边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直观感受杂技艺术在民间的鲜活生命力。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近年来,杂技艺术大胆融入现代科技与多元艺术形式,比如《龙跃神州——中幡》融入戏曲与武术元素,《“秦俑魂”——独轮车技》融合传统车技与舞蹈,更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杂技艺术的确需要这样的创新。创新具体实践起来,有时候是演员自己主动尝试创作与众不同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导演先提出创意想法,然后邀请演员来具体呈现。当一个好的创意遇上了有天赋的演员,就能产生绝佳效果。”美国火鸟娱乐有限公司总裁皮特·杜宾斯基认为,杂技创新主要有两种路径,要么由演员主动发起,要么由导演主导。

“当代中国杂技舞台呈现多元交流互鉴的开放景观,杂技剧、传统杂技、新杂技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样的艺术态势,有利于杂技艺术的传承弘扬,有利于观众审美视野的拓展,有利于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杂技艺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要注意观照国际杂技艺术的眼光,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来进行创作选题,同时推广新杂技走进各种演出市场,借用现代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增强杂技艺术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

专家们建议,杂技艺术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表达,还需要优化杂技节庆赛事品牌,促进杂技艺术与科技、旅游融合,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深化其创新力和表现力,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极具震撼力的情节、极具共情力的情感,不断讲好杂技故事。只有这样,杂技艺术才会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