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难
霜,从千年前就落在了诗人的笔下,裹着乡愁、藏着闲情,成了古韵里最清冽的一笔。《诗经》里早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那抹白从《风》《雅》的年代起,便缠着人间的情思。
最早感知霜意的,该是旅人的脚步。温庭筠在晨雾中推开茅店柴门,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叠成的画里,霜是最寒的一笔。木板桥上的足印深浅不一,像极了游子心头的乡愁,被寒霜冻得愈发清晰。张继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听“月落乌啼霜满天”,漫天霜气不仅覆了江枫渔火,更沉在他漂泊的梦里,与寒山寺的钟声共振了千年。李益在受降城上所见更显凄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色如霜,霜似月色,分不清是沙白还是霜寒,只把征人的乡愁浇得更浓。
霜藏着烟火气里的温情。“霜晴收荞麦,风暖落梧桐”,霜后的晴天最宜晾晒新收的荞麦,颗粒归仓的喜悦,早盖过了霜打衣襟的寒凉。
霜偏爱文人的闲情。白居易在江南十月见“霜轻未杀萋萋草”,薄霜沾在草叶上,经日暖晒成细碎的光,倒比春花更添几分清雅。李白出蜀过荆门时,看“霜落荆门江树空”,树叶脱尽的枝桠托着霜,反倒让江面显得愈发开阔,这霜成了他仗剑远行的见证。更愿“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把霜色当作归隐的被褥。而李商隐在竹坞水槛边等待,“秋阴不散霜飞晚”,清冷里藏着别样的诗意。柳宗元行过荒村所见则更显寂寥:“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霜露沾衣,黄叶覆桥,把谪居的幽思藏进每一寸寒意里。
重阳的霜总裹着乡愁。晏几道望天边“金掌露成霜”,汉武帝时承接玉露的铜仙掌,此刻盛满了凝结的思念。绿杯红袖的喧闹里,唯有霜色如旧,提醒着他“人情似故乡”的怅惘。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或许也见过这样的霜,茱萸插鬓的暖意,终究抵不过霜的寒凉。高适更在岁末叹“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不仅落在草木上,更染白了游子的鬓发,刻下岁月的痕迹。
霜还是高洁与忠烈的象征。李商隐笔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与嫦娥在寒夜比美,霜的清冽便成了品格的隐喻。刘禹锡更直言“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经霜的红枫黄栌层次分明,倒比春色更让人澄心静虑。戚继光则把霜写入家国情怀,“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霜色与丹心相融,成了最壮烈的秋景。范仲淹在边关所见的霜更添悲壮:“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寒霜覆满大地,将士们思乡忧国。
从《诗经》的蒹葭到盛唐的客船,从板桥的足迹到边关的寒甲,霜是“床前明月光”的乡愁幻象,是“青枫叶赤天雨霜”的自然清辉。青女抚琴的清音穿越千年,让每一缕霜都藏着故事。当我们在秋晨遇见草叶上的霜,便遇见了古人最细腻的心事,那些凝结的白,原是岁月酿的酒,越品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