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校馆弦歌】
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95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近年来成了“尔滨”游玩的热门打卡地。
航天馆始建于1986年,搬迁扩建后于2020年落成新馆,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馆内200余件实物和模型,系统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从见证我国导弹技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的‘东风二号’导弹实物,到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再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返回舱,每一个展品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心血与智慧。”航天馆负责人张滨楠介绍,一些展品代表着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尖端技术,承载着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哈工大做的就是为中国航天打造‘大国重器’的活儿。”在“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主题展厅,记者见到了72岁的王若维教授。王若维退休前曾任哈工大特种容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所长,参与过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6号容器建造,主持了航天员地面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槽体等7项国家级航天重大设备的建设。如今,他是学校老专家志愿讲解团的团长。
在哈工大,像王若维这样将一生奉献给国家航天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不胜枚举。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哈工大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长期战斗在祖国航天事业第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从“试验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到“紫丁香一号”微纳卫星飞天圆梦……60余年来,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携手共进。
在这片浸润着航天精神的沃土上,一代代哈工大学子的航天梦想被点燃。该校航天学院学生贾雯倩大一参观航天馆时,便被深深震撼。从一楼的中国航天史到二楼的“哈工大与中国航天”展区,看到那么多科研人员和师长都投身于国家航天事业,她倍感自豪,报名加入讲解队,3年完成了近百场讲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一次次精神洗礼。
航天馆最打动贾雯倩的,不是庞大的模型,而是精密的小器件。“东方红一号”的真实天线、拍摄“最美地月合影”的微型相机……她深刻体会到宏伟航天梦源于每一处细节的精益求精。
“大家看,它就像我们人类的胳膊,小机械臂也分肩部、肘部和腕部。腕部有三个自由度,所以特别灵活,肘部一个自由度,跟我们的胳膊一样。”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王证普为小学生科普机械臂知识,他用生动的比喻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在航天馆做科普活动的经历让王证普对学校的航天传统有了更深理解:“一进门就是整面院士寄语墙,令人肃然起敬,问天实验舱机械臂等展品,让我看到科研团队研究的系统和完整性,这些都给我的科研带来启发。”对于未来,他目标明确,将继续在航天领域深耕,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临近闭馆时分,馆外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风二号导弹等实物前依然人流不断。作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已接待超220万人次。
(本报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