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凝技艺 匠心传深情


9月28日,九师一六四团举行“烙印戍边情 传承非遗美”兵团级非遗现代套彩烙画创作比赛。图为比赛现场。 马繁盛 摄 9月28日,九师一六四团举行“烙印戍边情 传承非遗美”兵团级非遗现代套彩烙画创作比赛。图为比赛现场。 马繁盛 摄

10月16日,在十四师二二四团第一中学举办的“艺剪兵心——非遗传承人李永梅师生作品展”上,李永梅正为孩子们解读一幅幅剪纸作品背后的兵团故事。元彬惠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晨光透过木质窗棂,温柔洒落在十三师黄田农场的一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室里。只见案头整齐摆放着几只雕琢完工的葫芦。一旁悬挂的半成品上,哈密瓜藤蔓的纹样已初具雏形,线条间透着灵动。

十三师新星市的师市级非遗葫芦雕刻传承人美丽开·穆萨俯身案前,指尖捏着一支细铅笔,顺着葫芦天然的弧线轻轻勾勒。随着笔尖游走,兵团先辈垦荒的身影渐渐清晰,宛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剪影,带着岁月的厚重与温度。

在兵团各师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中的针线、刻刀、剪刀……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与精神的载体。他们以指尖技艺,守护着历史记忆。

技艺里的兵团印记

10月16日,“艺剪兵心——非遗传承人李永梅师生作品展”在十四师二二四团第一中学举行。李永梅是兵团级非遗军垦剪纸的创始人、传承人,她出生、成长于八师石河子市,见证了石河子市的发展,她把对石河子市、对兵团的热爱,对老一辈军垦人的崇敬都融入剪纸创作中。

“从前总以为剪纸只是春节的窗花,今天才知道,一刀一刻里不仅藏着这么多门道,还能讲述这么动人的兵团故事。”参观结束后,五年级四班学生樊博杰不禁感慨。这场展览,不仅让孩子们邂逅了非遗的工艺之美,更让他们从剪纸的纹路里读懂了“双重传承”——既是对古老技艺的坚守,又是对兵团精神的赓续。

在一师阿拉尔市,塔河民间刺绣传承人刘琴为这一非遗项目注入了更多融合的巧思。她将云南苗绣的灵动彝韵与北方刺绣的浑厚刚健相糅合,把乱针绣、平针绣、盘金绣等技法娴熟运用在创作中。她尤其擅长以丝线堆叠营造丰富肌理:在作品《胡杨》中,乱针交错排布,精准还原树皮的斑驳与沧桑,背面还巧妙嵌入细铁丝,让胡杨枝干更显立体挺拔,仿佛能抵御风沙的侵袭。

刘琴的创作灵感,源自她从云南到一师阿拉尔市3000多公里的迁徙之旅。她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平针绣、盘金绣等技法细细绣于缎面,让塔河民间刺绣成为连接两地的文化纽带。如今,她不仅成功推动塔河民间刺绣入选兵团级非遗名录,还实现了年均培训超千人的目标,使这门技艺既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又成为兵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很多人觉得传承非遗要固守旧貌,但我认为,老技艺一旦脱离生活,就难以真正延续。”刘琴坦言,“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以传统技法为根基,探索新路径,把刺绣做成日常用品和文创产品,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散落在兵团各师市的指尖技艺,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手工活计。它们无声记录着兵团先辈开垦边疆的汗水、各族群众相处的温情暖意,以及一代代兵团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守护中的时代回响

技艺的生命,终究系于传承它的人。

“传承是什么?”在六师红旗农场,国家级非遗毡绣和布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轻轻抚摸着手中的挂毯,语气坚定,“就是把奶奶的针、妈妈的线好好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先辈的故事。”

库拉西14岁便跟随祖母学习毡绣和布绣技艺,忆起往昔时光,她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那时候没有现成的线,我们就自己把羊毛纺细、染色;没有绣架,就把毡布铺在膝上坐着绣。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她就像一座“活化石”,用一生践行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朴素理念。

从事过室内设计与美术教学的美丽开·穆萨,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2017年,她专程赴和田拜师学艺,领悟到葫芦雕刻的精髓——顺应葫芦的天然形态,挖掘其内在的艺术价值。2024年,在哈密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中,她创作的《瓜乡之女》葫芦雕刻作品,以新疆哈密瓜与河南洛阳牡丹花的组合,展现了新疆地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在美丽开·穆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爱上葫芦雕刻。她的学生努如言木·沙他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学了近一年时间,他已经能在葫芦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牡丹花。

王兰芳是兵团级非遗掐丝彩釉画的传承人。自2008年将这门技艺引入八师石河子市以来,她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始终致力于用传统技艺讲述新时代的兵团故事。她用纤细的金丝勾勒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庄严轮廓,以绚丽的彩釉渲染戈壁变绿洲的奇迹,创作出《丝路驼铃》《绿洲新城》等一系列兼具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作品,让更多人通过画作了解兵团的历史与发展。

王兰芳走进书店、校园,开展掐丝彩釉画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学员超千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群体,她专门设计了个性化课程,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传承的希望,更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石河子市高中生李新诚,便是因一次非遗课程与掐丝彩釉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他常常因“金丝总贴不直”而感到困惑,但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点蓝的技巧,作品也越来越精致。谈及未来,他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的梦想是把胡杨林、小白杨哨所都做成彩釉画,让同学们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兵团的故事,爱上兵团的文化。”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非遗技艺工序复杂、学习周期长,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对年轻人吸引力有限,后继乏人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挑战重重,但兵团非遗的“破局之路”从未停歇,在多个领域催生了多元实践,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创新中的未来图景

传承非遗不能把技艺当作“绝学”束之高阁,应积极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如今,兵团非遗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将体验转化为收益。兵团正积极构建“观赏+体验+消费”的非遗文旅生态,不仅推动了非遗的传承,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兵团级非遗传承人杨新平以现代套彩烙画再现军垦奋斗图景,烙铁勾勒、色彩晕染间定格历史记忆。这些兼具艺术感与文化底蕴的作品走进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珍藏的兵团印记。

在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游客不仅能欣赏传承人制作的精美土陶,还能在专业指导下亲手体验拉坯、刻纹,感受泥土在指尖的温度与变化,沉浸式享受土陶制作的乐趣,最后带走自己的作品。今年,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非遗工坊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成为兵团文旅融合的典范。

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兵团非遗又迎来了另一种“破圈”可能——以科技为桥,打破时空阻隔,让古老技艺触达更遥远的受众。

兵团文化云平台为兵团级非遗现代套彩烙画打造了沉浸式全景展厅,用户无须远行,只需轻点手机或电脑屏幕,就能观赏每一件烙画作品——无论是火焰灼烧木头的纹理,还是色彩叠加的层次,都能清晰呈现。这一举措让现代套彩烙画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与此同时,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成为兵团非遗传播的另一重要阵地。众多非遗传承人走进镜头,通过发布非遗作品制作过程、开设“非遗+直播”专场、与网友互动答疑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这种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技艺在数字空间与年轻群体实现了深度联结,收获了一批年轻“知音”。

美丽开·穆萨便是新时代非遗传承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她常年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创作视频,细致讲解葫芦雕刻的技艺精髓,用生动鲜活的分享打破传统技艺与观众的距离,让这项非遗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我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葫芦雕刻,甚至爱上葫芦雕刻,与我们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丽开·穆萨的这番话,道出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期盼——让老手艺在年轻一代中扎根、生长。

在美丽开·穆萨的悉心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了葫芦雕刻传承的“接力棒”。

事实上,指尖上的传承远不只是技艺的延续:它是在一刀一刻的专注、一凿一磨的坚守中,传递着对原材料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在一递一接的薪火相传间,延续着那份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文化自信,与深植于心的兵团精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