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走过杨振宁晚年居住的清华园、童年生活过的四古巷。在合肥旧宅的细雨中,在北京萧瑟的寒秋里,我们看到,从白发院士到青春学子,从科研同仁到普通市民,正以各自的方式,与杨振宁先生作别。
清华学生: 近百岁时,仍到办公室办公
北京的秋天冷得厉害。18日下午,接连不断的游客、学生走过杨振宁一手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大楼。历经多年,这栋大楼半截“身子”都爬满了植被,让这里看上去更富有意境。杨振宁的办公室就在二楼,据清华学生回忆,此前偶尔还会碰到老先生在此办公。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119房间设立缅怀室,18日~24日期间,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在许多老清华人记忆里,这座落成于1919年9月的建筑,名为科学馆。而对杨振宁来说,这里更是他的父亲——我国首位代数学博士、清华大学算学系初创者杨武之曾工作的地方。
10月18日晚间,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吊唁处,不少师生、群众自发前往吊唁。在大楼门口领取花枝后,记者走进高等研究院一层。以供悼念的房间门口,还挂着杨振宁先生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介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房间内,层层鲜花中心是杨振宁的照片。门外,手持花枝的各界人士排成一列,依次进入献花吊唁。记者遇到一位前来吊唁的学生,他即将进入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并未亲身上过杨振宁的课程,但他表示,在专业学习中,能深刻感受到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
回忆起刚刚听到杨振宁逝世的消息时,除了震惊,这位同学更觉可惜。“(杨振宁)很可能是之前在世的中国物理学第一人,不管是从获得诺贝尔奖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我觉得都没有人超过他。”该同学恳切地说,“我们学物理的,真的很了解他的伟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他的成就已经超越诺贝尔奖的范畴了。”
上述同学表示,听高等研究院的师兄说,四五年前,杨振宁接近百岁高龄时,仍然经常到二楼的办公室办公,能感到杨振宁对整个高等研究院“是非常关心、非常负责的”。该同学说,杨振宁在办学中非常注重思考和讨论,他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尽管规模不大,但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非常高。
物理学者:
他战略眼光高远,又讲客观事实
10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清华园照澜院区,杨振宁生前居住的“归根居”便坐落于此。这座乳白色的二层小楼设计简洁,带有小院,绿树翠竹环抱,环境幽雅。记者看到,有学生和清华校内人员听闻消息后前往杨振宁住所处拍照缅怀。
一名新闻系的研二学生和一名电子系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自发过来的,只是知道杨先生的住所在这一片区域,但并不知道具体是哪栋楼。
问及是否听过杨先生授课或讲座,电子系学生难掩遗憾地表示,去年才入学,没有机会听到。
新闻系学生则告诉记者,之前杨先生100岁诞辰时,在学校做讲座,他本来非常想去听,但当时“人非常多,都需要抢票”,最后没抢到票。不过当时经过了讲座的举办地,外面人非常多,“但是没有看到杨先生本人,如果看到本人的话,也是挺幸运的”。
记者留意到,还有前来住所缅怀的人,因不确定杨先生的具体住所,便将吊唁鲜花放在了陈赛蒙斯楼前。杨振宁亲自参与了这栋楼的命名,并曾在此办公。
傍晚时分,“归根居”内亮起了灯。记者在门口偶遇一位杨振宁的亲属,但对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坦言“现在大家都挺累的,其他事情都要等学校的通知”。
18日下午,多位物理界的专家学者表达了对杨振宁先生逝世的哀悼。其中,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的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对记者表示:“我和他(杨振宁)有些接触,可惜学科不同没有深刻细节,但觉得他战略眼光高远,讲的客观事实,着眼国家发展。”
故乡市民:
他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10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老城区四古巷,这里是杨振宁出生的地方。在安庆路旁的四古巷内,原有一座杨家老宅。如今,四古巷的墙上,依旧镌刻着杨振宁的诗。
一位前来缅怀杨振宁的合肥市民告诉记者:“(杨振宁)三十多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榜样,而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与美国双向交流,在国内高校进行讲学,这也是我们佩服他的地方。”这位市民说。
这天下午,合肥细雨绵绵,上述市民表示,他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似乎老天爷也在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晚间,记者来到合肥三河古镇。过了三县桥,左转进入古南街,杨振宁旧居就坐落其中。据旧居隔壁居民介绍,抗战时期,杨振宁读中学时曾住在这里。
晚上8点,杨振宁旧居挂满了灯笼。尽管小雨连绵,仍有不少人冒雨前来送别。前来缅怀的人中,有的是附近居民,有的是外地游客,也有父亲带着孩子。据了解,当天下午自发前来缅怀的人更多。
新闻特写
杨振宁曾题词“宁拙毋巧”勉励重庆学子
2009年9月,87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携夫人翁帆抵达山城重庆,出席中国科协第11届年会期间的多项活动。他走进重庆校园,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学感悟,并提笔写下“宁拙毋巧”四字,勉励学生。
杨振宁说:“我今天之所以写这几个字,就是希望从你们年青一代开始,学会诚实。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的,才会成功。”
对话学生
人生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会不会取舍
学生:什么是你坚持学习和科研的动力?
杨振宁:我从大一开始学习物理,那时是抗战时期,我在西南联大。当时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没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个昆明也只有一个电影院。我关于物理的基础、品位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时期形成的。
学生:中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和生活的烦恼,您是怎么处理的?
杨振宁: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在抗战时期,没有娱乐,大家非常专注,所以很多人有成就。现在客观条件不一样了,学生们就容易分心。但也有很好的一面,每个人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今天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大时代,它给学生更多的机遇和发展,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们会不会取舍,会不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省和认识。
学生:中国学生是最苦的,特别是高三学生更是苦不堪言,我们这么苦读到底有什么意义?
杨振宁:层层的升学选拔考试将学生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中国年轻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你们中学生要学习科技、学习人文,找到人生的目标,也就不会苦了。
据央视、每日经济新闻、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