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初心 耕耘践使命


(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本报记者 吕新颖 本报通讯员 王春良 高恒

在三河这片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土地上,98岁的离休老干部李子良,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从雪域高原的国防一线到地方发展的工业战场,他的每一步足迹,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岁月的土壤里播撒信仰的种子,收获奉献的果实。

从学徒到战士: 在动荡中锚定信仰方向

1927年寒冬,李子良出生在三河县五区马家庙村(现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镇马家庙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几亩薄田难以支撑一家生计,父亲深知“无文化难立足”,咬牙挤出家用,送他读了两年私塾。这短暂的求学时光,为他埋下了认知世界的火种,也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对“好日子”的向往。

1941年,15虚岁的李子良因家境窘迫被迫辍学,经亲友介绍前往北京琉璃厂李宝臣毛笔庄当学徒。李子良牢记父亲“勤快、眼里有活、学好手艺”的嘱托,每天凌晨四点便起身打扫店面、准备师傅的早点,跟老艺人学习手指被刀片划得伤痕累累也从不叫苦。凭借不服输的韧劲和文化基础,他制作的狼毫小楷笔以“笔尖不散、书写流畅”成了同行中的“招牌”。

就在李子良即将出师,以为能靠手艺养家时,动荡时局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1948年6月,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四处抓丁补充兵力。那天,他在街上买东西时被强行掳走,塞进兵车当了兵。两个月后,他趁看管士兵松懈,冒着生命危险逃了出来,却因“逃兵”身份不敢露面,只能躲在破庙里靠乞讨度日,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楚。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的消息传来,如同阳光驱散了阴霾。亲眼见证过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李子良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军队,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安稳日子。”带着这份信念,他毅然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从一名手艺人转变为革命战士,踏上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新征程。

从战场到高原:

用热血践行使命担当

参军后,李子良先是在41军通信营担任通讯员,1949年3月又调任汽车三团三连副驾驶员。彼时的北京刚解放,全城垃圾堆积如山,为迎接开国大典,他随部队参与天安门金水河道清淤工程。当他和战友们顶着烈日,将沉积多年的淤泥一车车运往城外时,“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信念在他心中愈发坚定:“我们流血流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干净、安稳的日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出征。李子良所在的汽车团被编入华北运输部汽车76团,他随队入朝,成为空军地勤保障车队的一员,负责驾驶、维修苏制嘎斯卡车,为前线运送粮食、弹药和药品。当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对运输线展开“空中绞杀”,汽车兵成了牺牲率最高的兵种——第一次战役中,1300辆卡车就损失600多辆;到1953年停战,全军21728辆汽车仅剩不足一半。

面对“炸弹随时落、扫射不停歇”的险境,李子良从未退缩。为突破封锁,他和战友们摸索出夜间闭灯行驶的策略,靠记忆和微弱月光在崎岖山路中穿行。1952年深秋的一次运输任务中,他的汽车被炸弹气浪掀下山谷,鼻梁被砸平、左腿血肉模糊。剧痛中,他先将同车牺牲的战友拖到后车厢,再强忍着头昏脑涨,凭着“物资必须送到前线”的执念,硬是把受损的汽车开上了山。抵达兵站时,汽车刚熄火,他便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头部肿得像斗大。经过一周抢救他才苏醒,鼻梁靠钢架支撑才逐渐恢复。

除了夜间运输,他们还利用朝鲜多山的地形,修筑隐蔽部、设置假目标,敌机来时躲进掩体,轰炸结束后立刻抢修道路、恢复运输,用生命筑起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3年抗美援朝停战后,李子良随部队编入原总后勤部,1954年9月调任76团教导营,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为支援国防建设,汽车76团奉命进军青海格尔木兵站,李子良主动请缨,踏上了征服雪域高原的征程。

格尔木平均海拔3000米,氧气稀薄、寒风刺骨,初到的战士们只能住帐篷,白天筑路、开荒、建兵站,晚上裹着厚棉被仍冻得睡不着。他们的任务,是为西藏人民和驻藏部队运送物资,而横亘眼前的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是青藏公路的“天险”。

1957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突袭。李子良所在的车队正行驶在唐古拉山北坡,半尺厚的积雪覆盖了道路,狂风卷着雪花,几步外便不见人影。152公里的路程,在平原只需1小时,在高原却成了“生死关”。“完成任务,决不后退!”李子良和战友们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留下部分人看车,其余人拿起铁锹、脸盆挖雪开路。手指冻得发紫、呼吸困难,他们就轮流歇口气。从清晨挖到深夜,经过一天一夜奋战,一条蜿蜒的“雪胡同”终于贯通,车队顺利翻过山,没有一台车冻坏、一件物资滞留。而李子良的双腿,也因这次严寒留下病根,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

在格尔木兵站的十年里,他和战友们一次次穿越雪域高山,用忠诚保障了国防建设和西藏物资供应,践行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服务人民”的使命。

从军营到地方:

以实干坚守初心本色

1963年4月,李子良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回到家乡三河县(现三河市),任县交通局汽车修配厂厂长。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坏了就修、零件复用”是常态,而这家修配厂是全县唯一的汽车维修企业,担子极重。

面对工厂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现状,李子良没有急于改革,而是先开座谈会、找工人谈心,摸清问题后,与班子成员制定四条措施:生产上明确责任制,制定维修与零件生产计划,推动车间联动;技术上自主研发工具,升级设备精度,满足全县维修需求;资源上科学调配原材料和人力,降低成本;培训上“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工人技能。短短三年,工厂便“脱胎换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成了全县工业的标杆。

1968年,李子良临危受命,调任濒临倒闭的皇庄修造厂(民间称“铁木社”)厂长。这家以铁器、木器生产为主的企业,因跟不上时代,早已债务缠身。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他敏锐察觉:“提高粮食产量,得靠农业机械化!”他当即决定转型生产农机具。没有技术,就找北京老战友派技术员来培训;缺原材料,就四处托关系采购钢材;为保质量,他亲自盯生产,每件产品都要多道检验。很快,小麦播种机、玉米脱粒机等农机具下线,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年底,工厂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净利润,获县委表扬。

1971年至1972年,李子良作为优秀干部下乡蹲点,进驻埝头公社的行仁庄、大掠马等村。他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户家吃派饭主动付粮票菜金,住农家土炕,和农民一起下地。为提高产量,他指导深耕农田、增施肥料、推广优种和低毒农药,推动“玉米套种大豆”“小麦大畦耕作”;为解民忧,他协调解决粮食短缺、医疗住房问题,调解邻里纠纷。两年间,蹲点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至今村里老人仍念叨:“李同志是真为咱办事!”

1979年2月,李子良调任县工业局经理部副经理(后改为建材工业公司)。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他积极想办法解决采购难题:从东北购红松,从北京钢厂买钢材,从天津调化工原料……很快,经理部物资齐全,不仅满足全县需求,还辐射京津。到1983年离休时,经理部已成全县先进经营单位,为三河工业发展助力。

离休后的李子良,依然“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加入老干部宣讲团,深入机关、厂矿、学校、农村,讲述抗美援朝、高原建设、地方发展的故事,告诫年轻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要牢记传统,当好接班人。”

如今,98岁的李子良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从15岁学徒至今,李子良一言一行,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写照。他用热血诠释忠诚,用实干践行担当,如同一支精神火炬,照亮着新一代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前行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