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节喜乐中感受我们的“十四五”


    本报特约评论员

    在一个假日接着一个假日的喜乐中,我们积累着幸福感;在一个五年规划接着一个五年规划的奋进中,我们累积着获得感。我们的心灵在假期得到更多释放的同时,也在为工作日的再度出发鼓舞起再接再厉的勇气。让我们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中,央视照例派出海采团队,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聆听民众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的切身感受。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满足,一句句感怀充盈着幸福,说说“十四五”这五年,与双节各项统计数据相互印证,彰显着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信心。

    国庆、中秋长假,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国内旅游人次达8.7亿,同比增长11.5%,旅游收入7900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8%。各地积极提升文旅产品的内涵和吸引力,为假期经济注入发展活力。这背后,是“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稳步扩大、效益明显提升,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稳定预期等作用的充分彰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旅游产业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文化遗产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旅游演艺等持续升温。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凸显,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持续活跃,有效延展了消费链条,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使国内居民出游人次、总花费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这个双节长假,自驾出行比例达80%左右,超18亿人次选择公路出行,其中新能源汽车流量同比增长显著。这背后,是“十四五”期间公路总里程达549万公里,增加约29万公里的硬核支撑,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已建成的全国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级、绿色化转型的“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与此同时,我汽车年产销规模均超过1200万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神州大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城乡经济因“烟火气”而愈加繁荣,科技的光影也正以灵动姿态融入文旅场景,勾勒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新图景。借助科技力量,既“唤醒”了沉睡的文物、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还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地标进行深度赋能,“静态观赏”蜕变成“沉浸式互动”。这背后,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当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越来越多前沿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在为提升人们从假日到平日的生活品质提供实实在在的助力。

    这个双节假期跨境游升温,国门内外“人气”十足。受免签政策、离境退税、支付便利等利好影响,中外旅客跨境游需求旺盛,日均出入境旅客突破200万人次。这背后,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已与29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46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对55个国家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还有海南入境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等区域性免签政策的加持。免签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拉近了情感、增进了友谊,许多外国朋友通过亲身感受,认识了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在一个假日接着一个假日的喜乐中,我们积累着幸福感;在一个五年规划接着一个五年规划的奋进中,我们累积着获得感。我们的心灵在假期得到更多释放的同时,也在为工作日的再度出发鼓舞起再接再厉的勇气。让我们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