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根消费场景丰富 激活经济增长势能


    高低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市场成绩亮眼:国庆档总票房破17亿元,10月2日年度总票房达425.02亿元,超 2024年全年。更关键的是,电影票根已从入场凭证,转变为撬动多元消费的杠杆,电影产业正告别“票房至上”,向覆盖文旅、科技、零售的多元消费生态转型。

    过去电影消费链条单一,仅“买票-观影-离场”。如今“电影+”模式构建起消费网:银联与猫眼推出“跟着电影品美食”票根地图,1.2万家影院匹配周边餐饮优惠;多地凭票根享茶点满减、换酒店折扣,还搬上航天员同款美食。国产动画电影的IP衍生与“票根经济”的结合尤为亮眼,《浪浪山小妖怪》有800余款授权单品及线下快闪,《罗小黑战记2》全国1000家主题影城快闪店及线上商城售出超14万件周边衍生品,北京朝阳公园旗舰快闪店10天内总体客流量超过15万人。电影IP跨界融合,从“即时消费”升级为“长期陪伴”,票根成为连接银幕与生活的纽带。

    “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在这个国庆成了新潮流。江西横峰因《志愿军:浴血和平》取景地走红,客流量显著增长;福建泉州梧林古厝因《浪浪人生》成为“寻味闽南”首选,游客量同比攀升。更微妙的是“双向赋能”:有人看完电影去打卡,也有人逛完景区再进影院——电影为城市注入文化热度,城市为电影延长消费周期。这种“流量”变“留量”的魔法,源于电影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如在《刺杀小说家2》中展现的重庆洪崖洞等地标,为城市带来热度,城市再借票根折扣、影旅推介,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形成“内容共创—流量共享—消费共荣”闭环。

    若说“电影+”是生态的外显,科技便是内在底层支撑。青岛东方影都用AI系统推动创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助力《刺杀小说家2》完成近3000个特效镜头;四川影院引入曲面CINITY LED屏,北京推出VR虚拟影院,让观影从“平面观看”升级为“立体体验”;《浪浪山小妖怪》XR项目进驻商场,观众戴头显就能“走进”动画场景。科技不仅提升电影制作与放映质量,更拓展消费边界,让电影从“一次性内容消费”进化为“可延伸的体验生态”。观众既能做影院观影者,也能当VR空间冒险者;既能买衍生品,也能做科技影城体验官。这种“好看又好玩”的形态,精准契合消费者对沉浸式、参与感的需求,让电影生态的“盘子”持续扩大。

    从17亿国庆档票房到425亿年度票房,数字背后是中国电影的深层蜕变:它不再是孤立的“票房机器”,而是连接多领域的“生态中枢”。当票根打开多扇消费之门,当科技延伸观影体验,电影产业正以“生态思维”重构消费逻辑——这不是简单增收,而是以文化为纽带、科技为引擎,构建可持续的内需增长新范式。

    随着“电影+”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消费链不断延伸,电影已经成为文旅消费中分量越来越重的一环以及整个消费链条的重要流量入口。一方面,这能够助力电影产业摆脱票房经济桎梏,开启多元消费发展新阶段;另一方面,电影与其他产业的联动能够解锁更多消费场景,为景区带来流量,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未来,电影产业或将从“造梦工厂”升级为“生态引擎”,使每一张票根成为点亮多元消费的星火,每一个银幕故事成为激活经济的文化密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