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构建应急素养教育新范式 创新边疆高校育人实践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在应急素养培育领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作为扎根边疆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聚焦高校学生应急素养培育的关键命题,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应急素养培育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应急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多维协同调研

精准绘制应急素养“全景图谱”

  学院切实推进应急素养教育,从源头入手,以科学调研为基础,精准把握学生应急素养的现状与需求。基于这一认知,学院组建专门研究团队,尝试采用混合研究法,探索构建“定量统计—定性挖掘”的递进式研究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团队计划结合深度定性访谈挖掘应急素养形成的深层机制,力求实现“数据验证—机制阐释”的双向印证,让调研结果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在理论准备阶段,研究团队系统构建“理论—政策—实践”三维文献体系。通过深入梳理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理论,广泛整合国内外高校应急教育的典型案例,为后续实证研究筑牢理论根基。在调研实施环节,研究团队科学设计涵盖应急意识、知识、技能3个维度的110项问卷,并计划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面向1096名不同学历与学科背景的学生展开调查,为后续研究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体系化建构

打造科学精准的“度量标尺”与“培育框架”

  调研之后的很关键一步,是将数据洞察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体系。目前,学院正创新性地尝试构建应急素养量化评价体系,涵盖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维度,包含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通过“四类突发事件—知识维—行为维”的多维度设计,逐步将抽象的应急素养转化为可观测、可度量的具体要素,以突破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描述性局限。

  针对调研过程中初步发现的“知—行—意”转化脱节问题,学院初步提出“两纳入+三强化”的培育框架,将应急素养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与课程考核体系,同时通过强化应急意识、应急文化普及、短板与差异性教育等举措,构建“分类评价—成因追溯—精准干预”的培育闭环。

精准施策落地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培育体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积极推动应急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探索构建“1+X”应急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初步规划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通识必修课,同时配套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并赋以相应学分,让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应急相关知识。

  在实践培育层面,学院创新开展多样化的应急教育活动。通过数字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校园易发事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应急意识,组织专业人员实地演示短路引发火灾等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风险。此外,学院大力推广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培训,加强防溺水、电信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专项教育,针对性补齐学生在应急知识技能方面的短板。

成效彰显

培育成果赋能人才发展与社会治理

  通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学院在应急素养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在应急意识、知识掌握及行为规范等方面表现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火灾逃生、急救技能等关键应急场景中表现更为规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这些探索不仅为学院后续应急教育提供了方向参考,也为内蒙古地区及各地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初步借鉴。

  应急素养培育既是守护青年成长的“安全必修课”,更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战略基础课”。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调研筑基、体系赋能、实践落地的探索,推动应急教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建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播向全面的素养培育升级。

(作者:刘希裕 赵周华 童鑫)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