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中展示活动举行。 (市教育局供图)
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学生在上思政课。 本报记者 莫俊 摄
与会人员了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 (市教育局供图)11月17日,“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中展示活动在南宁学院举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探索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大思政课”与党团队一体化育人融合的工作体系,促进提升思政育人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课例生动 教学提质
活动现场设置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展区,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例视频展示、“行走的思政课”精品线路视频展示、思政课建设成果展示等,生动呈现了南宁市思政课建设的有力实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南宁市优秀教师代表带来了设计巧妙、精雕细琢的优秀思政课例。南宁学院教师韦爱丽通过课程《藏在墓碑里的初心和使命》,以烈士墓碑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课程展现了大学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经验,为与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南宁市第一中学教师周滢滢带来课程《星火燎原,信念长存——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将思政教育与历史学科结合,通过情景演绎、史料实证,再现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壮阔历程。周滢滢认为,高中思政课程要具备将历史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并升华为行动自觉的能力,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学生前行的人生灯塔。
“我把学生们在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的红色研学成果带到课堂,让学生们分享,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树立青春志向。”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教师黄梦竹带来课程《队旗下的英雄志·少年说的精神歌——家书为桥,连接英雄过往与少年未来》,将研学活动与思政课程深度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厚植家国情怀,在共鸣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莫烘霞带来课程《先烈的选择》,展现先烈们在生死抉择中坚守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坐标。“用体验代替说教、用真实代替抽象、用情感代替要求,才能让理想信念从外部灌输变成内部生长。”莫烘霞说。
点评启发 促进提升
这次展示活动中,有4位教师带来了精彩的思政课课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积极运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有亮点也有特点。
在点评中,南宁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廖青清认为,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展少先队活动课和行走的思政课,采用小组研学、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注重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思政课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
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艳认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螺旋上升,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路径。教师们在此次思政课程中将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紧扣教学目标,体现出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交流借鉴 打造“金课”
长期以来,南宁市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体系构建、课程创新、队伍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其中,南宁学院创新构建了以“英雄精神铸魂、‘三师育人’聚力、社会实践赋能”为核心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示范。
此次活动突出“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题,以“学段联动、课堂赋能、协同育人”为核心,汇聚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思政教育智慧,通过精彩的课堂展示、深入的研讨交流,集中展示我市思政课教学成果,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方法上相互借鉴、资源上相互共享,助推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终身受益的“金课”。
本报记者宾艺苑 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