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程晖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东莞这座“世界工厂”因一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培训班,向外界展现了钢筋水泥之外的柔软底色。为期数日的培训中,政策解读、现场观摩与经验分享交织,让“儿童友好”从抽象理念变得可感可触。行走在多个城市的街头巷尾,我常被一种温暖的力量所打动——那是一种以“儿童友好”为名的城市温度,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与生长的逻辑。
“十四五”期间,我国116个试点城市构建起政府统筹、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1.1亿余名儿童从中受益。东莞的实践尤为亮眼:“2610N”政策体系将儿童友好纳入城市战略,“儿童影响评价”成为决策硬约束。在东莞,展示了“系统性友好”的生动实践。
“儿童友好带动了城市发展升级”,这句话在多个城市的实践中得到印证。北京朝阳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以机制创新破解空间难题;昆山则以“昆小薇”行动,将城市的“灰空间”“呆空间”转化为儿童活动的“引力场”,印证了“孩子的需求就是全社会的共同需求”。济南的实践则展现了数字时代儿童友好的新路径。通过连续举办全国儿童友好数字大会、成立数字产业联盟、发布数字应用场景,济南让“智慧”与“友好”深度融合。
纵观这些城市的探索,可以洞察到,儿童友好建设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建设多少设施、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一种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从“为城市建儿童空间”到“为儿童建城市”。它要求我们从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的规划、设计、治理与服务,让孩子的成长需求成为城市决策的“硬约束”。
展望“十五五”,儿童友好建设正从“城市试点”走向“全面建机制”,从城区延伸至乡村,从空间建设拓展至政策、文化、服务的全域融合。当我们以儿童的目光丈量城市,用孩子的脚步规划未来,我们所建设的,不仅是一座座更适合儿童成长的城市,更是一个更具包容、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明天。儿童友好,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坚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