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毕力格巴特尔 锡林浩特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敖特根其木格
从膘肥体壮的牛羊,到香浓醇厚的奶制品,再到一望无垠的牧草,锡林浩特市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加快推进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锡林浩特市聚焦“草原肉库”“生态奶罐”“绿色草都”三大定位,奋楫笃行,延伸产业链条,以草原肉业、奶业、草业“三驾马车”为驱动,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草原肉库”:种业振兴提品质 精养模式促平衡
前不久在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举办的乌珠穆沁羊赛畜会上,锡林郭勒盟养羊大户们齐聚角逐。母羊评选项目中,本土牧户恩和门德选送的母羊拔得头筹,他感慨道:“种公羊选自市繁育中心,还能领补贴!从前觉得养得多才赚得多,现在懂了‘好羊一只顶三只’,既增收又减轻草场负担,两全其美。”他的话道出了当地牧民向“少养精养”转型的关键——优质种源带来的效益升级。
锡林浩特市以种业振兴为抓手,夯实“草原肉库”源头根基。为守护乌珠穆沁羊这一本土优良品种,该市依据《乌珠穆沁羊品种国家标准(GB/T3822-2008)》,2022年启动规范育种工作,对全市200余户牧户的乌珠穆沁羊开展专业鉴定,构建起“繁育中心+扩繁场+肉羊核心群”联合育种体系。目前,该市已建成种畜繁育中心1处、扩繁场12处、核心群78群,年供种能力达3000只以上,让品种品质持续提升。
乌珠穆沁羊产业稳步升级的同时,肉牛品种改良也同步推进并成效显著。目前,锡林浩特市已建成种牛场2座,通过培育核心种群推动品种迭代——不仅拥有西门塔尔牛核心群14个,还布局华西牛育种群5处,让生长快、出肉率高的“良种肉牛”成为牧民“精养”首选,推动肉牛产业链从核心群培育向屠宰加工环节持续升级。
该市巴彦宝拉格苏木牧民额尔敦苏和的养殖经历,正是品种改良带来效益的缩影。2015年起,他们家养殖西门塔尔牛,随着当地肉牛品种改良推进,通过调整畜群结构,目前已养殖30头纯种华西牛。“去年牛价走低时,20头华西牛出栏均价仍超1万元,今年均价上涨到每头1.8万元,收益稳了,草场也慢慢恢复了生机。”额尔敦苏和说,优质种源让“少养精养”的底气更足,生态与收入的平衡越走越顺。
锡林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陶都介绍,围绕“肉库”建设,锡林浩特市布局“两区一带一心”现代化格局:北部建成肉羊纯种繁育核心区,南部打造肉羊经济杂交示范基地,锡林河流域规划高端肉牛养殖产业带,市郊布局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区。这一科学分区既匹配草场承载能力,守住草畜平衡底线,又为“草原肉库”提供全链条支撑,实现产业与生态双赢。
做优“生态奶罐”:奶业振兴延链条 三产融合增价值
有了优质种源打底,如何让“好畜”变成“好品”、让“好品”卖出“好价”?锡林浩特市以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推动畜牧业从“卖活畜、卖鲜奶”向“卖精深加工品”转型,更通过“加工+文旅”融合,让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连着“生态”与“致富”,串起一条全链条增值的“生态致富链”。
“从牧区小作坊到园区标准化生产,我们的奶豆腐、奶皮子通过精深加工,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在锡林浩特市奶酪文化产业园内,希牧赛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乌尔彩呼边查看生产线边介绍,这正是当地以奶业振兴为抓手,激活“生态奶罐”价值的生动实践。
为让优质奶源释放更高价值,锡林浩特市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奶业全链升级。2018年启动建设的首放食品产业园区,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5.9万平方米生产空间;2022年推进奶酪文化产业园建设,引入标准化设备与工艺,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通过低温杀菌、益生菌添加等技术提升品质。目前,园区年产奶皮子、奶豆腐等各类奶制品约2.8万吨,涵盖13个大类30余项产品。
产业链延伸不止于加工环节。奶酪文化产业园配套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奶酪旗舰店,让园区成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园区,年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实现“牧业+文旅”深度融合。截至目前,两大园区已入驻商户18家,其中地方特色乳制品生产企业10家(含5家SC认证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约8000万元,2025年1月至8月产值达6400万元。
除产业园区带动外,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合作模式,也为“生态奶罐”的中小微奶业经营主体搭建了增收桥梁。宝力根苏木深化“抓乡促村带户”整体提升工程,推行“双孵化”行动,由该苏木9个嘎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225万元,于2024年7月注册成立锡林郭勒盟宝力根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以“生态牧业+文旅”“统销直销+电商”为核心运营板块,重点解决牧区奶食品小作坊“销售难、议价弱”问题——截至目前,已帮助5个奶食品、马奶加工小作坊牧户销售产品30余万元,户均收益达5万余元,让“生态奶罐”的优质产品从草原深处直达市场终端。
据了解,锡林浩特市计划2025年至2027年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约200亩的奶酪产业聚集区,涵盖生产、研学、科研、会展等板块,进一步完善“生产+销售+观光”模式,让“生态奶罐”价值充分释放。
守护“绿色草都”:生态优先筑根基 科技赋能强产业
作为畜牧业的“命脉”,牧草供应直接关系到生态平衡与产业发展。在守护草原生态的同时,为筑牢饲草供应根基,锡林浩特市锚定“绿色草都”定位,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天然草场的科学管护到人工饲草的科技补给,一步步为“草都”建设夯实基础。
“现在打草,全是机械化!双刀打草机‘突突突’往前冲,高密度捆草机、自动装草机跟着上,从割到捆再到垛,全程机器搞定,工作效率提升很多。”毛登牧场职工王强指着草场上忙碌的机械群说。在他身后,43万亩生态园区内,七台打草机如“银镰”穿梭,打捆机紧随其后将鲜草压成紧实草捆,连片的草捆点缀在青绿原野间,勾勒出“绿色草都”的丰收图景。
作为锡林浩特市重要的饲草料生产储备基地,毛登牧场的生态发展之路颇具示范意义。自2003年起,牧场依托国家清理非牧政策与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保护性建设了占地36万亩的生态园区,实行无人、无畜管理,重点发展草产业,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20余年来,园区坚持全封闭管护,同步实施约19万亩天然打草场提质增效项目,让草原生态焕发新生——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62%,牧草种类从50种增加到200多种。
生态向好带动产业提质。今年,毛登牧场预计打草1.6万多吨,产量稳中有升。“产量提高了,钱包肯定也鼓鼓的,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强的感慨,正是“绿色草都”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的生动注脚。
生态打底之外,科技正为“绿色草都”补上“靠天养草”的短板。在白音锡勒牧场的水培牧草大棚里,牧户于海军指着运转的自动化设备介绍:“以前冬天喂羊全靠储草,遇上旱年就慌神;现在这棚里的水培牧草,不受天气影响,每天能产2.5吨,够3000只羊吃一天,还能省一半饲养成本。”棚内的立体种植架整齐排列,喷淋、人工光等设备精准调控生长环境,翠绿牧草长势喜人。这背后,是锡林浩特市以科技与生态守护“绿色草都”的扎实实践。
毛登牧场的生态打草守护天然草场根基,水培牧草的科技补草破解“靠天养草”难题,锡林浩特市已构建起“天然草场为主、科技饲草为辅”的饲草供应体系,让“绿色草都”成为草原生态的“屏障”、畜牧业发展的“粮仓”。
从“草原肉库”的种业振兴,到“生态奶罐”的链条延伸,再到“绿色草都”的根基筑牢,锡林浩特市以“肉、奶、草”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日益成型。未来,随着牧业机械化率、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这片草原将继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再添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