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11月7日清晨,一声响亮的号子划破贵安新区高峰镇石甲村的宁静:“大家加把劲,把路边的杂草再清干净些。”话音未落,45名干部群众纷纷挥动镰刀、铁锹和扫帚,沿着村道两侧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这是石甲村今年第四次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现场。
阳光渐暖,汗水浸湿了衣背。“这不光是干活,我们要为家园添光彩。”村民韩克琴擦拭额头的汗珠说,“每户加20分,洗衣粉、肥皂都能换,干得越起劲,心里越踏实!”
村委会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名单,逐一为参与家庭录入文明积分。积分制是高峰镇推动乡村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将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主动投身村庄共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环境好了,邻里之间说话都更和气了。”石甲村党支部书记姜婷穿梭在人群中。她介绍,今年以来,全村已累计发动党员群众198人次,清理主干道2.1公里、田间道路5.7公里,昔日杂草丛生的边角地如今变得整洁有序。“我们要让‘共建共享’的理念扎根到每个家庭。”
石甲村的变化,正是高峰镇全面推进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高峰镇推行“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机制——清杂物、清残垣,改习惯、改设施,治理污水、治理陋习,构建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系统推进”的乡村治理格局。5年来,全镇累计争取资金超3000万元,实施农房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农村“五治”项目十余个,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在这场乡村建设的接力赛中,一批示范村脱颖而出:王家院村建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省级示范点,栗木村获评市级样板,龙宝村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一条以栗木—普马为核心的“爽爽贵阳”旅居示范带悄然成型。据统计,栗木村、普马村、龙宝村盘活闲置农房193栋,建成精品民宿3家、农家乐5家。
数字背后,是看得见的改变,更是摸得着的幸福。5年深耕,高峰镇成功打造“五治”示范村5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场由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响应的行动,是一次传统村落向现代宜居空间的深刻转型。
“农村‘五治’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高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理念,深化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