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运动之城:剑桥牛津学生年年来“划水”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队、奥塔哥大学队、北京大学队和剑桥大学队(从左至右)在比赛中。

哈佛大学队在比赛中。

剑桥大学队在比赛中。

五颜六色的皮划艇。图据新津区委宣传部

□锦夫

  2025年成都赛艇公开赛国庆中秋假期在成都市新津区举行,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外高校的27支赛艇队伍,连续两天在新津南河上展开激烈角逐。其实,作为成都城南的“幸福水城”,新津与赛艇运动已结缘十五载。

  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水上体育盛会,它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比拼,成为新津向世界展示其深厚“水上基因”的生动窗口。

1从专业赛事走向体育与文旅融合

  国际名校的赛艇首次并肩划过新津水域,还要从2010年初秋算起。当牛津、哈佛、剑桥与耶鲁的赛艇首次在新津水域并驾齐驱时,桨声划破水面,也掀开了新津体育史国际化的一页。

  随后的9年,是赛事茁壮成长的黄金期。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年年如期而至,激活南河的活力。赛事规模从10支队伍扩展至19支,参赛队伍从欧美拓展至五大洲,这条清晰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津水上运动影响力持续攀升的见证。

  2015年的场地迁移是一次华丽转身。赛场迁至南河自然水域。开放的水面,释放出赛艇运动的野性与张力。岸边观赛平台陆续搭建,配套服务持续完善,赛事从专业竞技走向体育与文旅融合的城市节日。

  2019年,“花漾新津·赛艇季”单日吸引超3万人次到场,话题“新津赛艇”网络阅读量突破千万,赛事成为拉动消费的“活水”。

  到了2024年,赛事升格为“成都赛艇公开赛”,清华、北大与牛津、剑桥等名校同场较量,标志着赛事能级迈上新台阶。

  今年赛事在延续过往亮点基础上,引入动力冲浪板表演赛等创新环节,进一步拓展“赛艇+”多元业态,为水上运动发展注入新动能。

2

自然禀赋与人为耕耘共谱新篇章

  在新津的城市肌理中,水,始终是最活跃的基因;水上运动的繁荣,则是自然禀赋与人为耕耘共同写就的篇章。

  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是成就辉煌的专业基石。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训练基地,构筑起一套完整的水上运动生态系统——2150米的国际A级赛道如银练铺展,串联起出发区、计时塔、终点裁判台等专业设施。这里水质清澈,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以上,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国际赛事场地。数十年来,它不仅是第七届全运会赛艇和皮划艇比赛、大运会赛艇比赛、全国赛艇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的举办地,更见证了中国赛艇运动的成长与蜕变,至今仍是国家青年队的长期集训地,专业底蕴深厚。

  与之呼应,天府农博园科旺水上运动中心则展现了大众水上运动的生动图景。7.7万平方米的水域被科学划分为教学、体验与竞技区域,依托分层课程体系,让龙舟、皮划艇、桨板与大众“零距离”。数据显示,该基地年均接待体验者超过5万人次,青少年比例高达62%。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普及路径,正悄然孕育着未来的水上运动人口。

3

“水上运动之城”展现多元魅力

  对来到新津的游客而言,成都赛艇公开赛或许只是一个引子,这座城市真正的水上魅力,藏在更深度的体验之中。

  在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训练观摩区,你能近距离感受专业运动员的日常——每分钟38次的划桨节奏、45度的精准入水角度、艇身起伏不超过5厘米的稳定状态……这种近距离观察,让体育爱好者得以窥见顶级竞技的细节。

  科旺水上运动中心则提供了深度参与的体验。桨板项目,从装备到指导,从跪姿到站立,零基础也能轻松上手。这种沉浸感,远非普通观光所能比拟。

  从南河赛场沿绿道下行,至五津廊桥附近的“南港晚渔”旧址,值得等待一场日落——橙红天光浸染河面,粼粼波光如碎金铺路,壮阔与静谧交织,是新津独有的水韵时刻。

  夜幕降临,渔鲜街烟火气渐起。这里的黄辣丁采用南河活水养殖,以本地豆瓣焖制,鲜辣入味,曾吸引外国选手赛后专程造访。河边主题民宿推窗见水,让“枕河而眠”成为现实,清晨被桨声唤醒的体验,成为许多人难忘的记忆。

  当赛艇的桨叶划动南河水面,新津再次展现“水上运动之城”的多元魅力。在这里,专业与大众、竞技与休闲、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每个人都能在水的律动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图片除署名外据新华社客户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