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资金与业绩的三重共振


◎记者 严晓菲

时隔10年,上证指数再度来到4000点这一关键心理点位。这一次,市场期待的不仅是指数本身的突破,更是A股市场生态的嬗变。

十年弹指一挥间,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的内核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可以看到的是,在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之时,科创50指数从去年9月24日以来累计涨幅高达131.57%。科技龙头股价超越,成为A股新“股王”。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政策、资金、业绩层面三重利好的同频共振,构筑起本轮行情的坚实底气。

政策:从短期刺激到长期赋能

本轮市场上行的首要,来自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定位转变。

去年的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在那之后,A股市场进入长期上行通道。上证指数从2024年9月24日2761.37点的阶段低位一路攀升至4016.33点,累计涨幅超过46%。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宏观支持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再度联手重拳出击:央行宣布降准降息、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新工具等十项措施;金融监管总局推出了稳楼市、稳股市、稳外贸等八项增量政策;中国证监会围绕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功能出台了系列举措。

产业趋势则是中观层面的观察指南。2023年,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原创性概念被首次提出,在这之后,新质生产力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词。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纳入五年规划框架。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多可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资金:从杠杆主导到机构崛起

回看2015年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的情形,彼时市场内两融余额激增,投机氛围浓厚。

与2015年不同,本轮市场内的杠杆资金明显趋于理性。可以佐证的是,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尽管A股市场两融余额规模不断扩大,并在8月初突破了2万亿元关口,但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下。“2015年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4%至5%。”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在杠杆资金逐渐“冷静”之际,机构投资者开始登上“舞台”。陈雳表示,当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较2015年大幅增加,以长期资金为主的市场波动会更平缓。

与此同时,外资也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9月30日,年内外资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180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持续重估,配置价值更加凸显。

业绩:从概念炒作到业绩兑现

“2015年多是题材炒作,估值脱实,而当下市场以新兴产业优质标的为主,估值匹配基本面。”陈雳向记者表示。

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质改善,为本轮行情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732.0亿元,同比增长3.2%,累计增速创近一年来新高。

高盛在最近发布的研报中称,中国股市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已进入一个更持久、波动性更低的上行阶段。分析师预测,在盈利增长和估值修复的双重驱动下,到2027年底,包括A股和H股在内的中国关键股指有约30%的上涨潜力。

眼下,随着三季报披露推进,市场对科技板块的关注焦点已从概念炒作转向业绩兑现能力的筛选。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告诉记者,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多体现在结构层面,新能源、电子、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依旧维持高景气度,潜能来自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释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