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嵌是织就民族团结的“金线”


本报特约记者 秦睿

不同民族成员被共同整合到同一条产业链、同一个市场品牌中,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否会迸发出更为持久而强大的内生动力?答案就在一幅精美的青绣图中、一个小小的“寿桃”馍里。

在西宁市城东区凤凰园社区,一根普通的绣针,串起的不仅是五彩的丝线,更是汉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姐妹的巧思与生计,冶生莲和姐妹们绣法各异,却心意相通。几公里外,林家崖街道村级产销社里,融合了多民族美好寓意的“福禄寿桃”面点,正从传统餐桌走向广阔市场,成为频频出圈的“网红桃”“明星馍馍”,让各族村民的手艺能够真正成为致富的钥匙……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青海以“共富工坊”为支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迈上新层次的缩影。这一创新实践,标志着青海的民族团结工作,已经从以往侧重于情感沟通、文化尊重和政策扶持的“情感联结”阶段,迈入了经济共生、利益共享的更深层次。

在青海,不同民族的成员为了同一个品牌(如“青绣工坊”)、同一个市场(如“下南关街市场”)、同一个社区利益(如“村级产销社”)而共同奋斗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落在每天为之努力、从中获得回报的实在事业中。

在西宁市城东区凤凰园社区,当不同民族的妇女为了同一批订单协作分工时,她们在“经济互嵌”中重塑了自我价值与被需要的认同感,这份事业让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叶启莲重拾生活信心,让发展的红利转化为每个个体脸上自信的笑容。下南关街的商户在“经济互嵌”的过程中参与到市场治理当中,成立邻里互助会和构建“摊摊联防”,“勤劳致富”“团结协作”“诚信经营”等共同价值被凸显和强化,从而在心理层面筑起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这种日常化的、生产性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生长土壤,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的命题,转化为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与发展实践。大家不再是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而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市场中的合作者、发展道路上的“命运合伙人”,从“你我”之别走向“我们”之合。

“共富工坊”的成功,得益于青海长期的民族团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是将治理理念、社会资本和组织能力进行系统集成的结果。而这一生动实践证明,经济的深度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稳固的基石,是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部分,不仅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乃至世界多民族地区的和谐共荣,提供了一个深远启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