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跨界”食品,药食同源赛道加速破圈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Z世代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养生的热衷推动着药食同源产品在休闲零食、乳品、饮品等领域不断创新。与此同时,标准缺位、同质化隐忧也随之浮现,一场关乎规范化与技术化的产业升级已箭在弦上。

随着秋意渐浓,传统养生智慧融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药食同源+烘焙”食养新风在中国各地升温。

“这款‘七白莓莓包’含有杏仁、茯苓、百合等7味药食同源的食材,刚出炉不到一小时就已售罄。”10月26日,位于重庆解放碑的浮鹅烘焙店店长毛佳汶说,这些面包由重医附二院临床营养科研发,为品尝“网红”面包,不少年轻人专程“寻味而来”。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药食同源产业蓬勃发展。2025中国特种食品产业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

药食同源的浪潮席卷而来

周末,记者步入古色古香的重庆南川东街,现代都市的喧嚣渐远,独属于老街的悠然意趣扑面而来。南川城区的金佛山药膳养生坊照例人头攒动。后厨内炉火正旺,眼看着油锅热了,38岁的行政总厨赵亮把一盘配好的食材倒下去,“呲”的一声,油锅里的火苗蹿起,炒勺上下颠起来,食材在锅里翻滚着、碰撞着。

3年前,关注到重庆市民中兴起的“中式养生热”,出身中医世家的赵亮和朋友联合开起了这家药膳坊,创新推出药羊汤、金银上汤桑枝、长命菜红烧肉、四神粉蒸肉等药膳,受到许多人青睐。

这里的药膳火锅也别有风味,逐一将菜品下锅,很快一锅锅火锅里散发出了药膳的香味,舀上一口汤闻一闻,入口,食客们直呼:“美味!”再吃一口煮熟的菜品道:“安逸!”

“我们的药膳火锅遵循‘药食同源’,会用到一些中药材。比如清汤火锅锅底由金佛山土鸡或蘑菇熬制,放入了黄芪、黄精、玉竹等,辣锅底里还有甘草、茯苓……”赵亮介绍说,在菜品选择上,有各种菇类、山苏叶、板蓝根苗、石斛苗,以及黄花等。其中,山苏叶长期食用可以降低尿酸防治痛风。

近年来,中式风潮吹向各行各业,中药也乘此东风开疆扩土。中药产品形式不断创新,打破“难喝难吃”的刻板印象,以非常“友好”的姿态走进了年轻人视野。药食同源正从酒饮、药膳的传统领域向烘焙、零食等新兴领域拓展。

药食同源的浪潮,呼唤着药企巨头下场逐鹿。如哈药集团推出了水饮料和苗条瘦身饮料,推出了罗汉果茶凉茶饮料,香雪制药推出“上清饮”饮料,请章子怡代言胶原蛋白饮品,修正药业斥资打造功能茶饮“修真茶园”品牌等。

药膳可能成为差异化竞争手段

重庆南川东街景区曾因经营不善而客流稀少。2024年,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与景区内酒店“有间别院”合作,推出“春夏秋冬”四款季节药膳,并借助大屏滚动播放药膳科普视频。短短三个月,酒店人气显著提升,药膳菜品带动了住宿、购物等综合消费。“药膳不仅是菜品,更是引流利器。”酒店负责人这样向记者感慨。

“门店消费始终是有天花板的,预制食品才是发展‘药食同源’产业的出路,也是中医药产业差异化竞争的有效切入口。”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医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所长杨勇说,他和团队提出了应时药膳、应地药膳、应体药膳的“三应”理念,已开展了六期药膳人才培训班,培训药膳师近300名,通过开发药膳产品,创新药膳科普,特别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进行市场化药膳成果转化应用,赋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所与一些餐饮企业合作,将药膳产品落地推广,已先后推出了多款药膳预制产品,包括“元五行方”系列的米豆粽、日月饼、八珍糕、植物饮料、甘草干姜膏和黄精本草膏等,也有一些如芸豆牛肉、当归生姜羊肉、天麻炖鸡等预制汤料产品。这些预制产品方便携带、易于保存,适合年轻群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现代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美团和小红书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72%的90后用功能性零食替代传统保健品,小红书上养生零食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

“我们的产品也会随着季节流转而更新。”毛佳汶说,清明前后艾草初发,此时制作的艾草面包既保留天然清香,也确保口感独特;进入盛夏时节,团队会推出清凉解渴的特制酸梅汤;而秋冬时节注重温养调理,小吊梨汤等热饮应季上线,以“食养组合”兼顾口感与健康需求。

不仅在重庆,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食坊”到北京的枸杞原浆牛角包,从扬州市中医院的甘麦大枣包到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的茯苓八珍全麦面包,药食同源食材的面包正在圈粉更多年轻人。

为药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面是充斥整个社交平台的“老祖宗的智慧”“朋克养生”“食养药膳”撑起的“蓝海”,一面是产品扎堆、同质化而造成的困局。这是现阶段中国药食同源市场无从争议的矛盾。如何充分发掘“药食同源”的价值,实现破局、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整个行业亟须解决的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认为,本质上来说,这些传统中药材之所以能够变为食品原料,就是因为市场看重了它们被科学验证或广泛认知的功效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药食同源覆盖领域广泛,可以满足抗衰老、抗疲劳、降糖降脂、护肤美容等多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减肥管理年”的推进,政策端对药食同源呈现持续放宽趋势。

国家卫健委近年来加速《药食同源目录》扩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等经典药材完成“食品化”转身,目录已涵盖106种食药物质。2025年两会更提出“简化认定流程,缩短周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药食同源产品以日常饮食机能调节为目标,强调复方协同,遵循中医药理论,按食品标准管理。”华夏药食同源供应链管理公司董事长张喜梅说,当前消费者对药食类产品与传统保健品的概念界定模糊,部分企业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建议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完善检测和评价体系,把好产品安全关,推行透明溯源,通过区块链实现从产地到终端的全链条追踪。

“药食同源优势在于食药一体,具有双重安全认证体系。另外,这些中药材或者食物具有很多代谢产物,能够发挥多靶点协同作用,这也是药食两用的独特优势。”杨勇坦言,产业形态的多元化创新,让中医药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触达消费者。这场“吃出来的健康”的产业革命正在加速,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货架,从古老医书到现代科技,传承千年的“药食同源”智慧,正以全新的姿态书写着新篇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