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成为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的方向。在浙江,萧山博物馆的流动巡展,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连同有趣的陶艺体验课,一同走进了校园。

“瓷泥主要里面有两种成分,第一种是瓷石,第二种是高岭土。”手工环节从捏陶泥开始,每人制作一片陶泥瓦当,刻画图案、美化外观,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指导,一步步操作,陶片也在他们的指尖渐渐有了模样。

除了陶艺体验课,精彩的流动巡展《你从远古走来——萧山历年考古成果展》也同样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据了解,今年共开展流动巡展15场,社教活动95场。

萧山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 蔡敏芳:让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送到学校、社区、火车站等等公共场所,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不再是那么高冷,能触手可及。
殷墟少年说:以青春之声 传千年文脉
充分释放博物馆资源,让更多热爱文物的孩子们深度参与,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殷墟少年说”活动也作出积极尝试。平均年龄仅10岁的小小讲解员们活跃在各个展区,稚嫩的声音,专业的讲解,将三千年的殷商故事娓娓道来。

在众多小小讲解员中,8岁的王婉冰格外引人注目。她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前不久她刚刚完成自己的“首秀”。
“殷墟少年说”共有55名小志愿者,平均年龄10岁,他们用独特的视角,让厚重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资源+创意 文创融合激活消费新动能
精美文物元素还能有哪些被大家看到甚至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起来的新场景呢?无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在洛阳博物馆展出的“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铜镜”,凭借繁华纹饰与精湛工艺,承载着盛唐的气象与审美,始终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如今,这面曾静静陈列的古镜,不再仅是供人观赏的文物,而是跨越千年时光,以全新方式“照”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洛阳博物馆文创负责人 陈金龙:它的设计是从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铜镜上提取了鸾凤、花鸟等核心元素,让古老的纹饰“讲述”现代人喜欢听的故事。

今年,洛阳博物馆文创从丰富馆藏中持续提炼文化元素,新开发产品达38款,全渠道商铺营业额突破2200余万元,馆藏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消费新动能。

文创产品游客愿意买单的背后,是馆藏资源深度挖掘与市场化运营的精准结合。洛阳博物馆联合文创企业,用当代表达解读古老文物,让文创从“单品爆款”走向“体系化输出”。这种“资源+创意+市场”的路径,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有效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博文创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文创上新!山西多款青铜神兽变“发间宠物”

以发饰固定、整理发型,自古便是人们的生活习俗。山西博物院文创团队选择晋侯鸟尊与雁鱼铜灯两件文物为设计原型,采用“文物造型+亚克力材质底托”的表现形式,将文物造型衬托得更加优雅与宁静。除此之外,他们还将晋侯鸟尊、鸮卣、玉鹿三款形态各异的文物形象浑然一体地融入抓夹造型之中,使承载千年历史的文物化身为兼具文化底蕴的时尚单品。
呆萌“蒜鸟”:方言谐音 文物变“潮玩”
高冷的文物还能变成有趣的“潮玩”,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中心,不少产品融入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镇馆文物元素,变身萌趣十足的包挂、手办等文创产品,受到了众多游客喜爱。

在众多文创新品中,最受欢迎的当数这款“吴越争霸”蒜鸟毛绒包挂。两只“蒜鸟”分别手持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头戴红蓝飘带,身披披风,造型既威武又可爱,吸引众多游客争相购买。

“蒜鸟”发音是武汉方言“算了”的意思,这个结合了武汉方言谐音热梗且造型酷似一颗蒜头的呆萌“蒜鸟”,一直是武汉颇受欢迎的文创形象。在此基础上,湖北省博物馆将“蒜鸟”融入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的文物元素,设计了系列博物馆联名款“蒜鸟”,将古朴韵味与年轻潮玩相结合,让文物藏品焕发新的活力。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主任 王亮:我们做文创一直是秉承一个理念,要把文物和属地文化进行一个结合,结果一推出来就很火爆了。基本上每个月的销量都在3万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