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激活区域协同创新“主动脉”


(来源:上观新闻)

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头堡”,上海市普陀区会同沪宁沿线相关城市,共同制定并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2026—2028年),全面推动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市场“一盘棋”五大行动落地,激活区域协同创新的“主动脉”。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先导,普陀区正在打造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位于普陀区的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已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枢纽,区域内集聚了约3000家数字经济企业,以占全区20%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60%的经济产出。这一平台通过灵活机制联结企业和国内外需求,将全球的人才、技术、数据聚合在一起,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产业协同层面,跨区域合作正在催生新的发展模式。位于普陀“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的上海智康加有限公司,通过游戏化训练模式,帮助中风患者在家完成专业康复。智康加企业创始人徐培麒介绍,公司立足普陀研发中心,积极整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供应链,与常州、南通等地制造资源协同,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普陀区的孵化支持下,智康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逐步覆盖长三角地区。

要素流动机制的创新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坚实支撑。普陀区招募并培训来自沿沪宁城市的一线从业者,建设了一支技术经理人队伍,进一步挖掘沿线的资源、需求、合作可能,形成产学研合作路径。来自南京的学员代表郝绍文已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十余年,他表示,“我们希望进一步精准对接供需,打造‘普陀—南京’技术转移快速通道,推动形成更多转化案例。”

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实体与线上平台同步推进。位于沪宁高速入城口的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即将启用,将提供人才、金融、政务、出海等核心服务。与之相呼应的是,“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正在加紧完善,构建“一图览全域”的资源和服务对接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供需匹配的常态化服务。

市场一体化建设正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文旅领域,沿沪宁城市联合打造以普陀为起点的旅游IP,推出“沿着沪宁去旅行”“坐着高铁游中国”等特色产品。同时,各地还在企业出海、政务服务等方面加强协作,共同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随着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的全面推进,沿沪宁城市之间的合作正展现出更加系统化、机制化的发展趋势。从技术联合攻关到成果跨区域转化,从产业图谱共绘到人才联合培养,一条汇聚创新要素与制度优势的“主动脉”正在长三角强劲搏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原标题:《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激活区域协同创新“主动脉”》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吴凡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