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世界市长对话·郑州】
嵩山巍巍,黄河泱泱。金秋时节的中原大地迎来五洲宾朋。10月22日至2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以“赓续古都文脉,赋能城市更新”为主题,来自西班牙、泰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市长及代表、资深专家学者、国际旅行商等齐聚商都郑州,在有3600年悠久历史的城墙边,探讨历史保护与城市焕新,共绘文明繁荣新图景。
让千年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过去我们总觉得,保护古城墙就是把它圈起来、围起来,结果城墙成了隔绝历史与现实的‘围墙’。”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道出了许多历史名城面临的共性难题。
郑州的破题之道,是打破“保护即隔离”的思维定式,将城墙有机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5公里的城墙不再是冰冷的屏障,而是通过“微改造”成为市民休闲、体验、交流的活力场所。郑州市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负责人宋文佳介绍:“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中,设计团队没有简单地为城墙划定‘禁区’,而是要让3600年的城墙能被市民触摸到温度。”
这种“活态共生”的理念在郑州阜民里文化街区也得到生动诠释。这片紧邻商代城墙的老街区,以“保留街巷肌理、植入文化业态”为原则,打造出“老郑州+新青年”的主题空间。传统茶社与独立咖啡馆比邻而建,非遗工坊与设计工作室相映成趣……“现在走几步就能在城墙边喝茶、看展,感觉历史就活在身边。”市民孙亚清的感受,正是郑州“活态保护”理念的生动注脚。
走进郑州市中牟新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328米的夯土墙巍峨耸立,墙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河南的县名与姓氏源流。“这不仅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图腾。”中牟新区文广旅体局局长管世雷介绍。夜色一沉,灯光沿着土墙游走,《李家村剧场》的帷幕缓缓拉开……游客李曼丽走出剧场仍眼眶发红:“演员们在光影中演绎的护粮故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在现代化进程中,郑州没有遗忘它的历史。这里有重要的古迹,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意大利阿斯蒂省省长毛里齐奥·拉塞罗所评价道。
以制度夯筑文物保护根基
“城墙要‘活’,先得‘保’。”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一语道出保护与活化的辩证关系。2018年,郑州在全国率先推进“文物考古前置改革”,将考古勘探纳入土地出让前置程序。土地挂牌出让前,考古部门完成全面勘探,发现遗址即调整红线,把“文化控制线”写进规划条件。这一制度创新,为商代城墙保护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以前是‘先建设、后考古’,现在是‘先考古、后建设’,看似多了一道流程,实则避免了后期的更大损失,既保护了文物,也让项目推进更顺畅。”任伟表示。
在体制机制层面,郑州同样走在前列。近年来,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6个区县(市)单独设立文物局,6个区加挂文物局牌子,构建起全国领先的文物保护管理网络。“生态保遗”与“文物考古前置改革”两项创新更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推广,并被纳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16项的佳绩,居全国城市首位。
面对土遗址易受损、展示难、与城市发展易冲突的普遍困境,2017年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保遗工程”,通过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实现“文物保护与市民生活相融,保护成果由全民共享”。根据遗址位置、保护级别及辐射人群,将公园分为城市型、城郊型、郊野型三个层级,分层推进建设。坚持“功能服务社会、展示聚焦文化、绿化用本土植被、设施重生态环保”的四大主体原则,结合生态林业、农业、湿地等项目协同实施,形成整体效益。
截至目前,郑州已建成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处,完成绿化面积近万亩。郑州商城遗址公园通过推动棚户区改造,将曾经“脏乱差”的片区转变为彰显城市底蕴的文化地标;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则以近2000亩的规模,匠心打造“六圃九囿”景观,成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典范……
在互动体验中培育文化认同
“过去我们总认为文物保护是专家和政府的事,后来才意识到,没有公众参与,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道出了理念的转变。曾经,商代城墙在郑州市民心中只是“一段古老的土墙”;如今,通过持续创新的公众考古活动,这段3600年的城墙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郑州创新打造“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两大品牌活动,依托考古现场搭建公众互动平台。据郭磊介绍,“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已成为郑州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活动之一。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以来,郑州已举办300余场考古体验活动,吸引超过10万人次参与。
让城墙“活”起来,更需要创新表达。郑州依托商代城墙文化,打造“巍巍亳都”品牌系列活动:春节时在城墙下举办非遗展演,中秋时组织“城墙赏月”诗会,让传统节日与历史遗产邂逅;开发的“商代城墙”主题文创产品,将城墙轮廓融入钥匙扣、冰箱贴,让市民把“历史”带回家。
夜幕降临,郑州新落成的“亳都·新象”街区灯火璀璨,人流如织。郑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景雪萍介绍:“作为商代都城遗址核心片区的首开项目,‘亳都·新象’不仅是一处商业街区,更是一个文化场域。这里东邻高耸的商代夯土城墙,西接红墙绿瓦的千年文庙。开业仅七天,就吸引50万人次到访,创造超500万元营业额。”
这一创新实践与西班牙帕洛梅克市市长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坚信,保护历史不是将城市故步自封,而是续写新篇。通过‘主动保护’模式,在保留传统街道风貌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让历史街区既延续文脉,又焕发当代活力。”
如今,站在郑州的城墙上远眺,一边是3600年前的商都遗址,一边是现代化的城市天际线。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用实践告诉世界:城市更新不是要抹去历史,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平衡。“我们期待与各友好城市共同探索一条既尊重历史传承,又拥抱现代创新的城市发展之路。”郑州市市长庄建球说。
(本报记者 丁 艳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