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银发经济概念,特指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的产业形态,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更多呈现“混合经济”的特性。
但应当看到,在市场细分的情况下,理论的市场空间和实际的市场空间并不一定会画等号。真正能够刺激市场发育和成长的,是消费偏好和有效需求能力等变量。
中国3亿老年人需求有统一性和异质性,涵盖生存性需求、情感性需求、发展性需求、价值性需求以及终极性需求等多个层面。这些需求的满足,既需要养老产业与市场服务,也需要提供老年福利服务。
生存性需求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居)、老有所医(护),涉及能够自己爬楼的轮椅、控温除螨的智能床垫、透气翻身的防褥床垫以及20分钟快速睡眠舱、多样化老年扶手、电动助步行李箱、自动移位护理、老年人专用旅行房车等。情感性需求包括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伴)、老有所属,其商业表达可以是宠物经济、老年玩具经济、老年医疗陪护等。
发展性需求包括老有所学、老有所美、老有所享。其中,与老有所学相关的有老年书画培训班等,与老有所美相关的有老年模特等,与老有所享有关的有老年旅游产业等。价值性需求包括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终极性需求主要涉及临终关怀的商业化服务等。

银发经济既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公共事业,也是一项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五五”时期,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协同作用下,银发经济这一“夕阳”事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朝阳产业。
一方面,基于市场规律,瞄准目标人群培育小众市场、提供订单服务。中国老年人口多、差异性大,可先开发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或者具有老年刚性需求的小众市场。通过产品的供给效应和人口的乘数效应,使“小众市场”成长为“大众市场”。
另一方面,基于政府购买服务,打通养老服务提供和养老服务消费的桥梁,带动养老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养老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但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刺激生产和供给,将养老福利、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
原标题:《学林随笔|北大教授穆光宗:让“夕阳”事业成为朝阳产业》
栏目主编:王珍 图片来源:新华社
题图说明:2025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汇聚来自全球的260余家养老企业,集中展示智慧养老产品与系统性解决方案2000余项,覆盖智慧居家、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康复辅具、康养旅居等领域。
来源:作者:穆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