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璐
无需千里追星,动动手指、短短十几秒,便能生成与偶像的亲密合影——近来,“AI明星合影”火爆出圈,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从大模型到各类修图软件,纷纷推出合照功能,甚至公开教程,令这类合成内容俨然成为新型“社交货币”。
然而“美梦”背后争议四起。业内专家指出,“AI明星合影”潜藏侵权风险,平台应主动压实责任,增加防护机制以提升内容管控能力,并对AI生成内容作显著标识。
和偶像合影风靡社交平台
“感谢AI替我圆梦!和偶像合影竟如此简单!”近日,小红书用户“笑笑”晒出与明星木村拓哉的AI贴脸合照,并附上生成“口令秘籍”,迅速收获100次点赞。评论区中,网友纷纷留言“太逼真”“我也要去和流川枫合影”,展现出对这一新玩法的追捧。
“AI明星合影”“和偶像零距离”等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网友不仅分享与明星的传统并肩照,更涌现出多角度自拍照、牵手照、拥抱照等多种形式。不少动漫爱好者还将二次元角色带入现实,生成与《火影忍者》中“我爱罗”等角色的情侣合照。
这些AI合影从何而来?记者调查发现,豆包、元宝、Gemini等大模型应用是主要来源,美图秀秀、醒图等修图软件也推出相关功能。此外,即梦、妙鸭相机等AI创作平台同样提供类似服务。
为推广产品,部分平台还主动下场教学,将AI合影简化为“傻瓜操作”。9月25日,腾讯元宝在小红书发布“超火AI合照”教程,详细展示操作步骤与口令描述,并配文:“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超酷合照,居然不是实拍?赶紧去试试!真的完全看不出来是AI的!”
大量AI合照缺乏生成标识
AI合照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22年,部分AI绘图工具便具备相关功能,但受技术限制,常出现失真现象,且操作复杂、门槛较高。随着技术迭代,如今,“动动嘴就能生图”成为现实。比如,今年3月,OpenAI将图像生成深度集成于GPT-4o系统,用户可通过自然对话优化图像。
然而记者发现,当前社交平台上流传的AI合影,其中所使用的明星图像大多源自网络公开照片,用户将自身照片与之合成,并未取得任何授权。为方便他人使用,部分网友更主动分享明星或IP素材照片,进一步加剧了未经授权传播的风险。同时,为追求逼真效果,社交平台上大部分AI合照未标注生成来源。
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AI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深度合成内容审查,对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显式标识,避免公众混淆。然而,记者随机浏览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大量AI明星合影仍未触发平台的标识提醒机制,未能“亮明身份”。
平台应增AI侵权防护机制
几可乱真却未经授权的“AI明星合照”也引发了争议。近日,歌手方大同创立的音乐厂牌“赋音乐”发表声明,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生成AI方大同相关内容;邓紫棋官方后援会也公开呼吁,抵制发布涉及艺人的AI生成内容,共同防范技术滥用。
“此类AI合影涉嫌侵犯明星肖像权,若使用不当还可能涉及名誉权侵害。”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表示,用户在社交平台公开发布合成图片,构成直接侵权,需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乃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而平台若主动推出相关功能并鼓励传播,则需与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国际上,AI对明星的侵权问题也引发关注。近期爆火的Sora 2模型曾被美国电影协会呼吁加强管控。10月21日,OpenAI与美国演员工会等机构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将合作完善Sora 2及其应用的肖像与声音保护机制,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复制行为,防范深度伪造风险。
针对社交平台上大量未标识的AI合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则建议,监管部门应敦促AI生成工具提供方将合规要求嵌入产品技术底层,在技术设计中全面落实显式与隐式标识功能,确保其成为内容生成的默认环节,对未达标工具开展检测与评估,采取相应执法措施,从生产端逐步压缩未合规标识内容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