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何处不山水 此间民宿最宜人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王书玥 本报记者 周 晨

  “这里不像旅馆,像一个久别重逢的家。”在庐山云雾缭绕的深处,一座名为“望庐山居”的老宅静立于绿荫之中,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推开木窗,山风拂面,她轻声感叹着。

  近年来,江西构筑旅游区域竞争新优势,以“链”布局,全“链”发力,推动旅游民宿可持续发展。在江西的青山绿水间,民宿不再只是旅途中的歇脚处,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游客与在地文化的情感纽带。

  文化体验的窗口

  “我们不只是开民宿,我们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一位庐山民宿主这样形容他的事业。

  在婺源,留耕堂民宿以徽墨文化为主题,对古宅进行修复与活化;花田溪民宿依托田园景观,打造有花、有田、有溪的乡愁体验;水路山居以雪梨文化为特色,房间以24种梨树品种命名,设有种植基地与文化展厅;厚塘庄园则融合书院文化与休闲体验。

  “我们希望游客住进来后不仅能休息好,还能留下关于龙虎山文化的美好回忆。”在鹰潭市龙虎山,道境酒店负责人柯慧道出了许多业者的心声。

  龙虎客栈依托山野资源聚焦“野趣”体验。客栈负责人舒永平分享道:“很多游客是第一次见到板栗树,当他们亲手摘下带刺的板栗壳,慢慢剥出果实,那种新鲜感特别强烈。我们适时加入文化元素,有的游客反馈说打板栗比逛景区还难忘。”这让舒永平更加坚定了走“体验式住宿”模式的信心。

  庐山白鹿镇则打造“乡约庐山下”品牌,推出“热气球瞰庐山”“星空唱吧”等新业态,让游客“住一晚”变成“玩三天”。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从“简单住宿”到“文化体验”,民宿正在成为游客融入在地生活的入口。

  多元化经营策略

  江西民宿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的经营理念。

  这段时间,江西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策略。如婺源县婺女洲度假区开设非遗工坊、文创市集,龙虎山和庐山则通过将本地文化元素转化为可参与的日常活动,定期举办小型的民俗体验、文化讲座等,打造不受季节限制的特色产品。

  婺女洲度假区是一个集实景演艺、亲子游乐、文化景观、会议展览、美食餐饮、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目的地,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度假区推出了深受欢迎的体验产品。比如举办“铁花节”,将皮影戏、徽剧、傩舞等非遗展演与沉浸式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这种“越非遗,越时尚”的理念,让传统文化成为景区的常态吸引力,有效弥补了自然景观的季节性短板,也极大地惠及了度假区内及附近的民宿,让民宿既成为产业链条中受益的一环,又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上饶市各地特色民宿平均入住率约为85%,特别是广信望仙谷悬崖民宿、婺源篁岭晒秋美宿、弋阳碧水丹心、广丰伴山宿、广丰岩溪里、横峰西坡民宿等特色民宿入住率为100%。节后,很多民宿的生意也不淡。

  游客刘女士在望仙谷住了一晚悬崖民宿后感慨:“推开窗就是峡谷,云在脚下飘,鸟在耳边鸣,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住进了‘仙境’。”在婺源李坑村,来自上海的王先生带着孩子体验了“民宿+农耕+非遗”项目,他说:“孩子第一次拿镰刀割稻子,虽然累,但特别开心。这种体验是城市里体会不到的。”

  培育民宿新生态

  “以前各扫门前雪,现在抱团闯市场。”庐山市白鹿镇民宿协会会长陈成的话,说出了江西民宿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的转变。

  在婺源县思口镇延村,古宅民宿主喻勇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曾经的美术教师被古村的宁静打动,经营起了民宿。“当目睹老宅倾颓,我担心梦里老家从此消失。”他租下一栋破旧的老宅,耗时10个月、投入百万元精心修缮。如今,这座老宅不仅重焕生机,更成为游客感受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推动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鹰潭龙虎山景区利用闲置场地成立“就业之家”,将就业服务功能嵌入其中,打造民宿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就业创业服务。截至目前,龙虎山景区共有民宿300余家,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过5000万元。

  婺源县成立了国有民宿供应链公司“宿小二”,每年投入500万元进行专项扶持,通过集中采购、供货、销售等集约化运作模式,降低单体民宿运营成本20%以上,提升收益空间40%以上。同时首创“乡宿贷”供应链金融产品,帮助全县乡宿主体纾困解难。

  人才是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2025年江西“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日前启动,培训300名乡村女性民宿管家,提升她们的专业水平、服务能力与数字技能。截至2025年5月,该项目已在全国培训超8600名民宿管家,许多女性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行业能手。

  如今,江西民宿正以“一宿一品”的姿态,讲述着山水之间的振兴故事。它们不仅是游客旅途中的驿站,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活力的源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