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遍神州 “数”看产业与金融共谱新画卷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期,主要资源产出率却提高了12%,一“降”一“升”之间,绿色发展内核更加稳定。

数据的背后,是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金融血液”。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新模式创新,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已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的市场需求激增,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均居全球前列。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为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在碳金融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181.14亿元,创年度新高。

“如今,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体,绿色股权、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持续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擘画蓝图,点绿成金

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绝世名卷《富春山居图》,让富春江两岸的秀丽山水闻名天下。如今,在浙江建德富春江畔,一座华东地区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开足马力建设。

项目建成后,它将成为华东电网负荷高峰时强大的“充电宝”,更是长三角地区消纳风电、光伏等间歇性新能源的坚实后盾,预计每年可为浙江及华东地区电网系统节约标准煤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万吨。

项目建设方协鑫集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虽然建德抽水蓄能电站计划总投资高达125.25亿元,但我国储能市场发展确定性很强,公司非常看好该抽水蓄能电站未来的经济效益。

一个个绿色超级工程的落地,背后是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谋划。“十四五”期间,我国从顶层规划方面坚定推进“双碳”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绿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鼓励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绿色产业,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相关意见和实施细则绘就的清晰“路线图”,不断推动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实践闭环。

“‘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金融支持,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相关部门围绕绿色标准、激励措施、产品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和低成本资金直接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同时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金融活动。

在融资端,金融服务模式新意频出。“你减碳、我降息”,这种将贷款利率和温室气体减排等ESG表现相挂钩的新型融资模式,让相关业务负责人惊喜满满。

近日,天合光能与签署ESG挂钩贷款协议。天合光能负责人介绍,这笔贷款通过创新的动态利率机制,将贷款利率与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等ESG表现挂钩。“这让ESG从一项可能被视为‘成本’的投入,转变为了能为公司创造真金白银回报的战略投资。”

在浙江丽水,积极创建零碳银行网点,通过支持丽水市多批次全区屋顶光伏项目、充电桩项目、山区县农光互补项目等气候投融资项目建设,助力丽水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在消费端,“碳账户”“碳积分”“蚂蚁森林”等将个人用户低碳行为转化为积分权益,正在成为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双向奔赴的重要注脚。

通过创新的绿色低碳积分体系,中国银联已联合39家商业银行发行了近800万张绿色低碳卡,并与能源交易所共建公交、地铁等13个绿色场景的碳减排模型,鼓励持卡人通过绿色消费积累低碳积分,来兑换丰富权益,以推动低碳理念传播推广。

一系列创新模式,让绿色金融成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鲜明体现,也持续护航绿水青山在神州大地延伸。

创新融合,绿动新生

10月17日,创立仅10年的新材料企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这家年轻的上海企业,所产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系列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登陆资本市场,更将为其发展装上“加速器”。

道生天合董事长季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IPO募投项目主要是新能源汽车胶粘剂的扩产,这是公司又一款重要产品,已获得海内外一系列头部车企和电池厂商的认可。道生天合上市后,资本市场为公司提供了并购等多元化的产业拓展工具,可以缩短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周期,加快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长为“平台型材料企业”的步伐。

金融“活水”浸润新能源、低碳环保、绿色交通等领域,助力“新三样”产业加速崛起,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能聚势。

“十四五”期间,金融机构服务实体产业向“绿”向“新”转型,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一大批绿色技术、新能源、环保企业通过IPO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和主板市场。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下,绿色金融不能‘单兵突进’,而需处理好与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关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他建议,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的融合重点可涵盖多个层面,包括面向绿色、低碳相关的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进一步保障绿色与可持续原则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展望“十五五”,产业与金融将继续携手,执“创新”之笔,以“绿色”为墨,共同绘就“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