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转自:贵州日报

唐燕飞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022年5月2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中强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以“两个结合”为引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融合中、在与当代中国的实践互动中,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校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坐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甄别、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传统文化弘扬易陷入复古守旧或碎片化传承的误区;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才能从传统文化中去芜存菁。坚持辩证取舍,挖掘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讲信修睦”的道德准则,这些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人与自然关系、人类解放等思想高度契合。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标尺,深入挖掘这些精神内核的当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成为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的有益支撑。守住传承底线,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进行严格筛选,摒弃封建糟粕,确保传承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土壤”,拓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第一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扎根中国具体实际,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脱离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社会现实和人民期待,文化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唯有紧扣中国具体实际,才能让“历史遗产”转化为“现实力量”。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例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挖掘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农耕智慧的当代价值,打造“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模式,既保护文化遗产,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中,从“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中汲取灵感,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文化动力;在国际交往中,以“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名片”。贴近群众生活,创新传播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学术化、精英化传播模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通过“国风综艺”“传统服饰秀”吸引青年群体关注;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解读传统节日、民俗礼仪的文化内涵;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书法、国画、戏曲等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开发“传统文化+文创”等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本走进生活,成为群众日常可感可学可用的文化滋养。

把握“两个结合”内在一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两个结合”一体两面、相互贯通,互为方法和路径,互为保证和支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方向引领,中国具体实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实践场景,二者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支撑。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必须始终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作好顶层设计,强化协同规划。以“两个结合”为核心遵循,从文化传承实践需求出发,构建规范化协作框架。应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活化路径与责任分工,通过制定行业共识与专业指引,避免商业开发中过度娱乐化、同质化对文化本真的曲解。搭建开放参与平台,吸引社区居民、文化爱好者、企业力量参与具体工作。同时,优化资源整合模式,整合资金资源,重点支持“传统技艺+现代设计”“民俗故事+数字传播”“传统智慧+社区治理”等落地项目,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建立跨领域联动机制,推动常态化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融入现代生活提供稳定支撑。通过构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体系,培育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熟悉当代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科融合,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建议、传播方案、实践项目等。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