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VS“市场”年轻人如何选择青春赛道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蓝惠熙

  “大一开始准备考公”“毕业后准备二战三战”……近年来,考公考研热度不减。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由2011年151.1万人增加到2024年438万人,虽然这两年趋势放缓,但竞争仍然激烈。另一边,考公赛道也是无比拥挤。根据公考雷达的数据,2020年国考报名人数为143.7万,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激增至341.6万。

  与高成本相对应的,并不是高回报的结果。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显示,十几年间,考研录取率总体下降,其中,2022年录取率不到三分之一。公考雷达的数据显示,2025年度国考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5:1。

  众多考生明知风险极高仍坚持考公考研,其动力是什么?这真的是一条值得争抢的赛道吗?

  就业前置,盲目跟风非理性

  “我这个专业只能考公考编,不是感兴趣,不是外界压力,是我真没招了。”202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赵乐安在大三下学期决定考公。2021级统计学专业的王册也有考公意向:“统计学专业对口就业方向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即使成功入职,后续被优化的概率也不小。我本人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而这种稳定性只有体制内能够提供。”

  信息工程专业的蒋鹏池则选择考研:“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自己也没啥工作能力,担心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而且即使找到了工作可能也很难适应。总得吃点苦。”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选择考公考研的大学生大多出于对现实因素的重重考虑,而非纯粹因为个人兴趣。其中,就业是大学生做出考公考研选择的第一推动力。王册坦言:“公务员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和稳定的收入。”

  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51%认为“稳定最重要”。此外,2024届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间相比往年也更早,60.3%的求职毕业生在2023年开始找工作,比2023届毕业生在2022年找工作的比例(49.9%)高10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提早进入求职状态,求职行为正在前置化。

  让大学生考公考研的深层动力究竟是什么?“从文化传承关联上,当今社会学生执着于考公考研的观念,与大众比拼高考的情况类似,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市场”虽然潜在回报更大,但不确定性和风险都很高。而“考场”有明确的考试大纲、录用名额、晋升路径,一旦“上岸”,稳定性强,虽然自由度较低、回报有限,但确定性高,风险也更低。

  由于竞争激烈,部分考生落选后甚至会选择全职备考,和考公考研“死磕到底”,直到了却“上岸”的执念。储朝晖表示,“考公”“考研”是“考场逻辑”在就业阶段的延续,“考场化”倾向使得学生过度依赖考试、证书、经历等“确定性凭证”来获取安全感,却忽视了个体差异、市场机遇与创造性发展。“每年能够考公考研上岸的人数本身是有限的,而参与的人却数以万计。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参与考公考编的情况是非理性的。”

  “囚徒困境”中,清醒思考才可突围

  “我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每天在图书馆学习,很累。那段日子虽然很难熬,但好在我认识了一群相互鼓励、相互慰藉的好朋友,还是很值得怀念的。”回忆起自己考公的时光,赵乐安十分庆幸能有好朋友陪伴她共同度过。

  备战考公考研的时光会充满期待,而“上岸”后的生活却也不完全如当初想象的那般安逸幸福。来自某县城机关委办的工作人员李梦琪坦言,“‘上岸’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可能只有入职前那几天开心吧。”某省直公务员王初则感到不满,“考公后发现氛围与外界传言还是有不同的。有些后悔,我这个岗位规矩比较多,风险责任到人,还需要随时待命,加班多,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

  如今,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道路似乎有三条:追求安逸稳定选择考公;意向深造或延缓就业焦虑就选择考研保研;而不想走这两条赛道的人,则需要“卷实习”。

  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高达78.4%的应届生至少拥有一段实习经历,其中32.7%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卷实习”看似无需“考试”,但究其本质,似乎也与考公考研一样,在不确定的就业市场中积累确定的资本。广告学专业的江裕今年读大三却已有3段实习经历,她直言:“学校所学知识与现实需求有一点脱节,不多做实习,毕业很难就业。”

  在调查过程中,谈及“实习”,记者捕捉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忙碌”。从运营助理到品牌媒介执行实习生,2025届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张章在大学期间一共积累了5段实习经历。大二、大三课程很满,张章就选择寒暑假实习;大四仍有课程,张章经常需要协调工作、学习的时间安排。“现在实习生招聘通常需要我们本身就有实习经验,尤其在大四下学期的时候,公司架构调整,裁了所有实习生,我几经波折才找到现在的工作。”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盲目考公考研不理性,盲目刷实习也没有价值,若干年后同学们可能会认知到这一点。”关于大学生这三条竞争激烈的发展路径,储朝晖并不认同,“当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疯狂争夺资源的‘囚徒困境’,就到了需要更多人具备清醒头脑和独立思考的时候了。”储朝晖认为,大学生忽视个体差异的选择背后同样不乏社会机制的问题,“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应先找到自己,而不是跟风选择

  “如果无需担忧未来就业,你会选择怎样度过大学生活?”

  面对这个问题,不少同学立即兴奋起来。“自媒体很有趣,我会先做家教攒钱,然后用来作为自媒体的启动资金,搞一下自媒体。”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紧张备考公务员考试的赵乐安想做一些“脱轨”的事。

  回想起被“焦虑”充斥的大学生活,张章百感交集,“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吧,开始实习后很久没参加社团活动了。还可以安排一些旅游,工作后想出去旅游比较难。”

  对于自己从前除了编制无路可走的选择,李梦琪有些无奈,“在别的地方考编可能是退路,但在我们这里考编才是出路。”

  王初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其他工作,重来一次可能还是会选择考公,“在就业深造方面,我会积极考证并多实习;在生活方面,我会鼓起勇气谈一次恋爱。”

  在大学这个本可以自由探索自我、启航梦想的人生阶段,大学生们各有志向,也各有未尽的遗憾。“当下最关键的是让更多人回归常态,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探索自己适合的领域。”储朝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先找到自己,而不是跟风选择。

  “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发展进步无不伴随着思想观念的颠覆性变革。”储朝晖表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回归教育本质,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淡化不适应时代的观念,转变观念,改进体制。“大学期间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间很大,可做之事很多,相比跟随潮流趋势考公、考研、刷实习,选择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发展自己,对于提升个人能力的价值会更大。”

  (应采访对象要求,赵乐安、王册、李梦琪、王初、江裕、张章均为化名)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