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合力


转自:贵州日报

龚娜 钱孟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6日在陕西延安考察时的讲话要点,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2年10月—2024年10月)。贵州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做法和经验。

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政策体系。在政策设计层面,创新性地建立了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农业、文旅、交通等28个部门的政策资源,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弥补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在政策执行层面,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落实、乡镇推进、村级实施”的工作格局。特别是自2020年起,贵州连续五年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服务涉农乡镇全覆盖。这一制度创新深刻践行了“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强了政策执行的穿透力。区域协作政策同样成效显著。粤黔东西部协作持续深化,2025年创新实施“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合作模式,围绕“一县一园”持续推动协作共建园区建设,全省99个共建园区全面提质增效,已协作引导380家企业入园投资91.43亿元,成为推动贵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践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特色产业三大优势,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产业交叉、功能互补和价值增值。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2024年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03%,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打造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展稻田观光、农事体验、研学旅行等项目。黔南州龙里县茶香村发展刺梨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人才培育机制创新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贵州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引培结合落实人才激励政策。2024年以来,通过“平台引才”“以才引才”和“柔性引才”,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约2100名急需紧缺人才,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吸引人才落地14900余名,制定《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工程有关人才项目实施方案》,将乡土人才纳入支持培养范围。二是基层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乡村带头人”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村党组织书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三支队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发展。2024年全省开展技能培训61.75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19.09万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培训15.24万人次,创业培训3.5万人次。三是在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机制,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专家;实施“银龄计划”,招募退休专家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周末时间下乡服务。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摆脱了乡村人才短缺的困境,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