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最后一个展厅”的讲解员


  上午8时20分,距离开馆还有40分钟,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空间工作人员宋菲就来到摊位前,准备迎接观众。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古建馆不仅承办了“北京博物有‘吉’市”文创市集,三处文创空间也全部开放。宋菲和同事们在假期值守,为观众提供服务。“文创空间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我要当好这个‘展厅’的讲解员,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讲好文物‘活’起来的故事。”她说。

  9时,观众陆续进馆,不少人直奔文创市集。宋菲和同事站在摊位前,微笑相迎:“过节好!来看看我们馆的‘顶流’——天宫藻井系列文创。它们的设计原型是被誉为‘最美天花板’的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关注古建馆很久啦!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购买天宫藻井冰箱贴的2.0版。”观众付女士是个文博迷,逛馆前做过攻略,特意来文创市集打卡。

  “这款冰箱贴叫‘问鼎穹隆’,将天宫藻井与中国古代浑天仪的结构形式巧妙融合,新添了立体交叉转动玩法。”宋菲拿起冰箱贴,边演示边讲解,“只需轻轻转动藻井,即可变换浑天仪形态,将‘漫天星辰’捧在手中。您可以带它到展厅里和藻井实物拍同框照,现在特别流行。”

  绘声绘色的讲解,让观众乐意买单。付女士说:“没想到买文创也能学到知识。博物馆里的文物变得更有亲切感,让我更愿意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逛市集的观众络绎不绝,宋菲一直不得闲。每一件文创的“讲解词”她都熟稔于心: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茏宝儿”毛绒玩偶,设计灵感源自先农坛观耕台琉璃座上雕刻的“龙缠草”纹饰,被形象地称作“穿草裙的龙”;“有谷器”冰箱贴是一个缩小版的“神仓”建筑,“屋顶”可以轻松打开,观众能现场体验装入五谷,感受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独特仪式感。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的观众,宋菲也会“因人施讲”,细细解读文创里的巧思。

  “小姑娘,你们这里的琉璃脊兽摆件,怎么跟我在其他地方买的不一样呢?”摊位前,一位老先生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后,从包里掏出自己的收藏。

  宋菲自信应答:“叔叔,您的这些琉璃摆件,和先农坛的琉璃摆件来自不同的琉璃制品厂,所用的泥坯、上釉手法、烧制火候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最终呈现的产品在外观和设计上会有区别。”

  之后,老人又提了两个关于琉璃的问题,宋菲一一耐心解答。

  其实,这些“超纲”知识都是宋菲下班后自学的。“好文创有‘颜’更要有‘料’。我愿意下心思,挖掘它们的内涵。”她说,面对一些资深的文博爱好者,她必须做好知识储备,“历史和文物相关的知识点是向博物馆的老师请教,文创产品的材质、制作工艺等问题需要及时和设计公司沟通。”

  这一天,直到17时闭馆,和同事盘点库存时,宋菲才有时间坐下歇歇。“要根据销量情况,规划一下第二天补哪些货。”她笑着说,希望尽自己所能,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心愿,“看大家满载而归,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本报记者 李祺瑶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