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刘佳

以数字化开辟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赛道,让数字化全面赋能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重塑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优势与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为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格局和新模式,高校应尝试从强化资源整合、强化课堂教学、强化精准供给等方面发力,助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从而让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更具优势、更具特色。

强化资源整合。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是重中之重。利用人工智能从冗余、繁杂的教育资源中精准、高效地挖掘、获取更为优质、全面的教学资源,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是做好英语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基于智能推荐功能的资源获取。一方面,基于智能推荐功能的二次甄别和再择取。教师可依托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功能,搜集、挖掘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优质课件、视频资料、文本信息等,同时优先挑选发布于权威教学平台、官方教育网站的数字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细化指令要求的精准挖掘。教师可通过细化指令要求,增加限定条件,包括内容主题、适用学段、资源类型等个性化、多元化内容需求和使用需求,进一步缩小内容范围和减少内容数量,快速获取所需资源,拓宽教育资源供给,强化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二是基于充足信息供给的资源集约与资源服务。教师可依托人工智能获取所需的针对性教育资源,还可快速完成对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收集、归类、整理,继而为搭建一体化英语课程思政专题资源库和在线服务平台提供助力。

强化课堂教学。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教学和多模态教学已成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渗透和思想教化,坚持知识灌输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一是基于在线教育的浸润式教学。借助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包括慕课、雨课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强化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信任,通过多模态的内容呈现、“零距离”的云端课堂、“零时差”的多边互动,以及平等化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思考和内化所学知识奠定基础。二是基于虚拟仿真的沉浸式教学。以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技术为支撑营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引导学生置身英语演讲、英语讨论、英语比赛等语言学习环境,置身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的历史场景、生活场景、文化场景等进行英语跟读、英语对话、英语翻译等训练;置身于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应用场景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红色革命故事,宣传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的瞩目成就和发展成果,让英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空间,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自信,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传承自觉。

强化精准供给。人工智能具有多种算法功能,可基于用户主体的搜索记录、浏览偏好、检索需求等进行智能推算,实现对用户主体数字形象的刻画。具体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学习数据、学业表现、情绪状态、接受偏好等进行个性化分析,并以可视化学情报告的形式加以反馈,为教师实施精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支持和决策依据。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和伴学助学系统,综合分析和评测学生在英语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卡点、学习进度、兴趣情况、学习水平等,继而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性的思维导图、学习方案、练习习题、翻译资料、听力资料等,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应用语音识别技术、为支撑开发的口语评测系统、发音评分系统,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等进行动态评测,由智能化的机器评分取代人工评测,快速生成学生话语流畅度、发音准确性等的多元评价结果,同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发音陪练与发音校准服务,助力学生口语技能提升。应用语音处理技术和翻译软件,选取一些充满思想性和文化隐喻等的素材资料,渗透文化温度、人文关怀、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文本语境的背景知识、叙事脉络、文章结构等,深挖素材资料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从而用英语表达所学、所悟、所感,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