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医生”的一天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高 慧 通讯员 朱铁华

  10月1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山峦间乳白色的雾气如潮水般翻涌,远远看去宛若仙境。不少游客在雾中沿着石阶向上行进,脚步声在潮湿的山路上显得格外清晰。

  “请小心脚下,扶好栏杆!”上午9时许,在天门山鬼谷栈道景点,邓华斌洪亮的提醒声穿透浓雾。他肩上扛着的“旅游医生”志愿服务队队旗在雾气中像一盏移动的安全信号灯。

  身为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的邓华斌已连续6年坚持参加“旅游医生”志愿服务,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大雾加上路面湿滑,最容易发生扭伤、摔伤等意外,大家一定要小心慢行。”他一边在行进中提醒周围游客,一边还要跟其他队员轮流背负15公斤重的急救包。这个红色背包里存放着绷带、消毒液、颈托夹板、速效救心丸等20多种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

  从鬼谷栈道到天门山寺,再到穿山自动扶梯,邓华斌和他的队友们沿着蜿蜒的游道开展一天的巡诊。雾气早已浸湿了他的制服,额上的水珠不断滚落,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雾水。

  “医生,能看看我的膝关节吗?我刚才不小心滑了一下。”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坐在台阶上动弹不得。邓华斌立即蹲下身,熟练地检查王先生的伤势。“问题不大,但接下来要慢慢走,减少上下阶梯,尽量多走平路。”邓华斌一边处理,一边告知王先生后续的注意事项。这样的场景在巡诊中时常发生。

  除了处理突发伤病,邓华斌和队友们还要充当“活地图”。“去玻璃栈道怎么走最近?” “下山索道最晚开到几点?” “附近哪里有厕所?”面对游客们的问题,邓华斌总是耐心解答。他还能如数家珍般向游客介绍天门山的传说故事、当地的特色美食及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希望游客不仅玩得安全,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这是‘旅游医生’应该具备的特质。”邓华斌说。

  当天17时,邓华斌和队友结束了一天的巡诊,手机步行计数已达到16公里。邓华斌说:“能把专业的急救技能带到这种地势复杂的山岳型景区,为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服务,是我们医务职责的延伸。每当看到游客因得到及时帮助而露出的安心笑容,听到那声真诚的‘谢谢’,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游客开心而来,也要让他们平安而归。”

  据了解,为做好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张家界市从8家医疗机构征集招募了4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数十支“旅游医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全市14个景区景点、8家医疗机构设立了31个医疗站点与服务窗口,并采取定点医疗、流动医疗、随机医疗,以及一站多点、一点多路、一呼多应等服务保障举措,全天候、零距离守护游客旅行安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