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羌歌声韵传承的路径及策略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童捷

羌歌作为羌族的一种歌曲表现形式,凭借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杰出的审美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历经漫长的演变,羌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与该地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思想感情、生产劳作场景、宗教信仰等相契合的羌族民歌文化。立足新时代背景,羌歌声韵代表了羌族人民文化与智慧的结晶,羌歌声韵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不仅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厚植本土文化,深挖羌歌声韵的深层内涵。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当地特有的文化心理、民风民情、地理环境、文化习惯等紧密相关,羌歌音乐也不例外。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和传承发展,过羌年、唱羌歌仍是羌族儿女的重要活动和文化记忆。通过组织开展羌歌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技艺展示等多元化的庆祝活动,生动展现羌族人民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对弘扬羌族文化、推动羌族声韵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立足地方特色,厚植地方文化土壤,深挖羌歌声韵的深层次内涵与精神实质,充分展现羌族歌曲文化,将体现本地区风土人情、文化心理、民俗习惯的羌歌文化进行集中展演,营造浓郁的羌歌文化传承氛围,至关重要。例如,以表达祝福之情的祝福歌《甲依米罗》,“过年了,大家互相祝福,年来了,福到了,幸福美满又一年”的歌词深刻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羌年到来的喜悦欢愉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祝酒歌《热热木吉哎》,“我们一起喝砸酒,共祝六畜兴旺”的典雅朴素的歌词将羌族喝咂酒的情趣以及祝福、吉祥之意展现了出来;祈福歌《嗬杰赫默》,“哦,过年了,福来了,家家煨桑祭神灵”的歌词既表达了羌族儿女对羌年到来的祝福之情,同时庄重、肃穆的祭祀文化也将羌族人民感恩亲善的优良品格以及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诠释得精准到位,也反映出羌族人民怀揣的敬畏之情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活动歌《耶嘿》、《看灯》等豪迈高亢的民间歌曲将传统民俗活动——射箭、赏灯活动的喜悦、欢腾诠释得淋漓尽致。

创新艺术传播,实现羌歌声韵的创新传承。数字时代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强互联、强互通的传播优势使得跨地区、跨时空的羌族民歌音乐交流成为可能,跨通道、多模态的传播模式使得可视、可听、可感的羌族民歌音乐交流成为现实,个性化、分众式的精准送达优势则可快速增强广大受众对羌族地区节事亮点信息的理解力。立足数字时代,依托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实现对羌歌音乐符号的建构,使羌族的民歌文化得以持久延续和与时俱进,既是基于地域文化内部发展需求的综合考量,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然之举。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以及短视频平台、网络平台等新兴媒介,对羌年展演活动、羌歌比赛活动、羌歌文艺演出活动等充满节日氛围和文化气息的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为广大受众营造“零距离”感受羌歌声韵和羌歌文化独特魅力的意境,让受众透过屏幕感受羌族民众对丰收、平安、幸福生活的吟唱与赞美。例如,“中国羌岷网”“传承中国网”及汶川、松潘、理县等地的融媒体中心积极传播羌族文化、弘扬羌歌音乐。另外,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开展羌歌音乐的传承培训,打造线上羌歌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受众深入了解不同的羌歌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知识,系统掌握不同羌歌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曲调美、律动美、乐器美等,从而切实增强羌族民歌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本文系2025年阿坝师范学院人才专项《音乐AI赋能羌族萨朗数字化传承创新路径》(课题编号:AS-RCZX2025-22);202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酒史研究中心《羌族“萨朗”酒歌文化蕴含的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ZGJS2024ZC-09);2023年校级科研后补助项目《羌族“萨朗”酒歌文化特征研究》(课题编号:AS-HBZ2023-49)。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