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经济:千亿消费市场新赛道


  刘诗梦

  近年来,随着中国家庭结构变化与消费观念的新转变,“它”经济已悄然成长为千亿级消费的爆火新赛道。在第八届进博会上,也首次设立了宠物主题展示区——“它博萌爪航站楼”。《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过1.2亿只,同比增长2.1%;消费市场规模达到3002亿元,同比增长7.5%。

  “它”经济又称宠物经济,指包括但不限于狗、猫、鱼类等宠物相关食品、医疗、设备等全产业链。其核心在于,宠物作为家庭成员、情感伴侣产生的情绪价值体现。这种关系的升级,催生了巨大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它”经济的火爆是社会变迁、情感需求转变、商业创新以及资本铸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情感替代是最核心的原因。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高压强度提升,空巢老人和独居青年也越来越多,情感真空状况屡见不鲜。宠物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了“情感陪伴”,缓解其压力并提供无条件的陪伴,给予了丰厚的情绪价值。

  其次,宠物“拟人化”趋势显现。许多青年夫妇对于生育观念的改变,把本身投注在小孩养育的成本转移到了宠物身上。这种“拟人化”趋势使得宠物享受的待遇几乎与人类看齐,涌生了所谓的“人宠同源”概念,包括从食品、服装到医疗、保险的全方位“拟人化”消费。

  再者,宠物规模的壮大催生了其完整产业链。“情感赛道”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涌入,众多品牌和创新服务产业也随投资而生。这就使得相关产业链条愈发完善和专业化,从上游的食品研发、中游的智能设备制造,到下游的医疗、殡葬等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

  最后,“它”经济被认为是强抗周期性的行业。人们出于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极少会因为大环境不好而降低对宠物的基本生活标准。这种消费的“刚性”和“黏性”,使得“它”经济赛道更具韧性和长期投资价值。

  不过,任何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弊端,“它”经济也不例外。第一,资本制造消费泡沫。养宠的初衷是陪伴与情感交流,但商家会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制造消费需求,不断将这种关系“符号化”,创造与销售并非宠物真正需要的产品,比如溢价推销一些“高档”宠物营养剂,打着所谓的高端旗号进行攀比式宠物消费,偏离了养宠初衷;第二,公共空间的侵占与冲突。小区的绿地、公园、电梯等公共空间,成为了养宠与不养宠居民的矛盾爆发地,比如因不牵绳、不清理粪便、吠声扰民等原因造成的冲突时有发生;第三,行业监管不规范。尤其是在宠物医疗、美容等服务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管。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水平高低不一,导致医疗事故、美容受伤等纠纷发生。

  “它”经济,本质上是将情感连接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新表现”。这条赛道之所以能飞速增长,正源于其深厚的情感根基。它不仅仅是关于“养一只动物”,更是关于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和情感消费的集中体现。当然,在享受宠物带来的陪伴与快乐的同时,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宠物立法与行业监管、提倡科学理性的养宠观念、加强公众的生命教育观念,才能引导“它”经济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对生命更负责任的未来。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