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少年办一张好报纸


(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智媒时代纸媒遇冷背景下,“少年报系”却持续升温。近日,《扬子体育报》获批更名为《新华少年报》,除此之外,今年还有《东方今报》获批更名为《阳光大少年》,《东莞时报》调整为《东莞时报·莞邑少年》。再往前看,《阳光少年报》创刊不到10年,发行量突破200万份。

“少年报”的逆势扩张,是媒体人转型突围、重塑优势的变革求索。不过,开拓少年市场,不能光看见“市场”二字,而看不见成长中的少年。“少年报”市场之大、需求之旺,更显媒体责任之重、育人使命之坚。

相比于图书、教材,以“报”为名的读物,本质上是动态的知识桥梁与价值纽带。它既要紧跟时代脉搏,将鲜活的社会万象、前沿信息传递给青少年;又要贴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坚守价值引领和育人初心。为少年办一张好报纸,触达率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核心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守内容精准、价值正向的底线,创表达形式、传播路径的新意。在信息碎片化、算法主导的当下,让内心的笃定抵御泛滥的流量,让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天朗气清,是比任何发行数字都重要的价值彰显。

有媒体人说,在青少年教育场景中,纸媒比短视频更容易进入校园体系。但需明确的是,更名、创刊、转型,进入校园体系,这只是“少年报”成长的一小步。真正的“突破”,在于走进青少年心里——用真诚的表达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用正向的引导培育他们的正确价值观,用多元的视角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他们遭遇成长困惑时给予陪伴,在他们规划人生方向时给予启迪。这份精神滋养,才是“少年报”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当诸多媒体摩拳擦掌想在“少年报”市场分一杯羹之时,应该静心思考:真正的“逆势突围”,是让价值引领市场,而非让市场定义价值。“少年报”的“热”,终究要回归少年成长的“需”,唯有把育人价值深植内容肌理,让责任担当贯穿运营全程,才能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成为陪伴一代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