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数据标注室内,键盘声如春雨绵密。年轻的标注师们正为人工智能标注未来,那些被精心标记的图像,即将驶入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窗外,人才公寓的灯火次第亮起,窗台上的绿植与晾晒的工装,构成了这座科技新城最生动的剪影。
这是贵阳高新区五年变迁的缩影。当的AI医生在“云端”问诊,当东方世纪的水利预警系统守护江河,科技创新在这里化作了可触可感的温度。变化的何止产业版图——从实验室到家门的十分钟路程,让年轻博士同时拥抱了事业的热度与生活的温情。
一位在此耕耘十年的企业家望着灯火通明的贵州科技城感慨:“当年这片荒地,如今连路灯都具备了智能感应功能。”这束智,照见的是从产业园区到创新生态的深刻转型。贵州科学城周边的夜市里,年轻人围着烧烤摊讨论算法;社区书店中,工程师的咖啡杯旁放着科技期刊。这些日常场景,拼凑出“人才奔流”的生动图景:五年间,上万名产业人才如候鸟栖居,不仅因为这里的“筑才卡”和人才公寓,更因这片土地懂得“给舞台更要给后台”的成长哲学。
从“微特电机”的精密齿轮到人力资源服务园的智慧匹配,贵阳高新区用时间编织了一张创新共生网络。这条“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的培育链,既成就了企业,也滋养着每个奋斗者。当标注师通过培训成长为算法工程师,当初创团队在政策扶持下在创业板上市,这座新城证明:真正的发展,是让每个梦想都能找到扎根的土壤。
夜幕降临,数据流在“云端”交汇,烟火气在街巷升腾。在这片黔中大地上,五年时光沉淀为这样的智慧:当产业与城市共呼吸,当科技与民生相融合,发展的年轮便刻进了每个平凡的日子,化作万家灯火的温度,化作年轻人眼里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