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绘就”养老金融全景图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千万贷款精准支持智慧养老企业,到超长期资金陪伴医养中心成长,再到雪域高原的适老化服务持续推进,中国(以下简称“农行”)正以打造“人民满意的养老金融特色银行”为目标,构建起覆盖产品、服务、产业、客群与生态的全方位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顶层设计持续优化与总分行协同发力,农行正将服务养老事业的蓝图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末,实体社保卡客户数2.8亿户,构筑了坚实的服务基础;养老金受托管理规模3728亿元,增速17.70%;个人养老金客户数位居行业第一梯队,有力彰显市场活力。养老金融产品供给超1100只,养老产业贷款新增117亿元,展现了产品与产业支持的深度与力度,一幅银发时代的金融支持画卷正在全国徐徐展开。

千万资金“精准滴灌”

激活智慧养老一池春水

一笔千万元贷款,如同“及时雨”般注入江苏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康通”),让这家深耕养老行业十余年的企业焕发新活力。

福康通是一家以智慧健康养老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专注于适老化设计、改造与相关产品研发。“这笔资金来得正是时候,就像给正在爬坡的企业加满了油。”福康通总裁胡晓指着公司研发中心的智慧养老设备说,这笔资金将用于互联网养老平台升级、智能安全产品研发和政府项目运营,让企业创新步伐更加轻盈。

贷款背后是农行一套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在高效运转。“这是农行系统内首批落地的养老再贷款项目之一。人民银行养老再贷款政策刚一出台,我们立即为相关企业开启绿色通道。在了解到福康通资金需求后,我们当天就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1000万元贷款的审批发放。”农行南京玄武白下路支行副行长韩伟逸形容当时的场景,“整个过程就像一整套精密齿轮组飞速运转,从梳理客户需求到匹配金融产品,再到我们内部跨部门协同发力、相互配合。”

韩伟逸介绍,农行在支持养老产业时特别注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而福康通作为深耕行业十余年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稳定的客户群体、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完全符合行业授信标准。

更让胡晓感慨的是农行的服务温度。“从电话对接到达成合作,农行客户经理始终与我们保持同频共振。最让人感动的是,合作半年后,农行主动为我们争取了更优惠的利率,这份为企业着想的心意,比资金本身更珍贵。”

始于信贷,但是不止于信贷。当下,福康通与农行的合作早已超越传统信贷范畴。胡晓透露,双方正共同探索在农行手机银行开发市场化养老业务板块,精准对接高龄客户群体的父母养老需求,“农行45-55岁客户的父母,正是我们核心服务的七八十岁群体;银行内部员工的家庭养老需求也存在合作空间。”胡晓介绍。

“长情陪跑”穿越周期

托举长者幸福晚年

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康复训练室,89岁的陈新民老人正在安徽安庆市一加亿综合医养中心(以下简称“一加亿”)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半年前因颈椎手术卧床不起的他,如今已能自主坐轮椅活动。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有无数老人如陈新民一般,在这里“重获新生”。

如今的一加亿,拥有257张养老床位,入住率高达91.44%,有235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在一加亿负责人刘林志看来,正是农行长达12年的金融助力,才托起了这片“夕阳红”。

在业内人士看来,养老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是不少金融机构对此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养老产业更需要陪伴式的金融支持。”农行安徽安庆分行客户经理刘道航表示。据他回忆,2022年,该行服务团队在走访中了解到一加亿相关融资需求后,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短期贷款模式,而是创新性地提供了期限长达12年的项目贷款。“我们希望通过长期限贷款,真正陪伴企业穿越发展周期。”刘道航说。

这笔“超长待机”的贷款为项目建设注入了确定性。在三年建设期内,资金持续稳定地支持项目推进;在运营初期,长期限贷款也缓解了企业的还款压力,让运营团队能够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

“12年的贷款期限让我们能够安心做长远规划。”刘林志说,“在农行的长期陪伴下,我们创新采用‘医疗+养老’双核驱动模式,与公立医院组成医联体合作,让长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长期金融支持正在产生倍增效应。在农行资金支持下,该中心不仅建成了安庆市迎江区智慧养老指导中心,还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机构、社区与居家养老一体化运营,将专业服务辐射到更多长者家中。

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输血,更是长期的陪伴。刘道航表示,这种跨越经济周期的长期贷款模式,正是银行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望着窗明几净的养老中心和老人们慈祥的笑脸,刘道航深有感触:“每当看到老人们在这里安心生活,我们就更加坚信——金融的温度,就体现在这种长期的坚守与陪伴中。”12年的金融长跑刚刚开始,而这幅银发时代的温暖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雪域高原“农情暖域”

打通适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初秋的波密,寒意渐浓。索朗老人不顾腿疾疼痛,早早坐在养老院活动室里,期盼地望向窗外——这天是与农行“格桑花”金融服务团队约定的上门服务日。当客户经理索珍和强巴平措冒雨赶来,一句亲切的藏语问候“波拉,康桑”(爷爷您好),让老人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这样温暖的场景,是农行西藏分行开展“农情暖域”适老服务的生动缩影。农行西藏林芝波密县支行与当地养老院建立常态化合作,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办理社保卡等金融服务。农行员工耐心细致的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实际困难,更传递着金融服务的温度。

而这份温暖,正通过一套系统化的适老服务体系建设,惠及雪域高原更多角落。农行西藏分行以打造55个适老化示范网点为支点,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流程进行全面升级——7个网点设立“金色港湾”休息区,83个网点轮椅坡道加装紧急呼叫按钮,全区网点客户平均等候时间较年初下降43%。

针对高原地域广阔、老年人出行不便等特点,流动金融服务车和“3+2”流动服务模式穿梭于边境乡镇之间。截至2025年9月末,农行西藏分行开展特殊群体上门服务2300余次,送金融下乡1.9万次。同时,农行手机银行大字版以57.4%的增速惠及西藏地区2.11万名客户,智慧养老场景高频客户达2.39万户,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方位适老服务网络。

服务提升的背后,是专业能力的持续锻造。农行西藏分行通过每周三全辖网点晨会直播、专题培训班等形式,重点强化网点人员适老服务技能。近期,农行西藏林芝巴宜支行为林芝市特殊群体供养中心80多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获得了一致好评。放眼全国,农行正以金融之力,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铺就温暖底色。当索朗老人顺利办完业务,握着农行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时,这种金融服务的温度,已然跨越山海。

这一幅幅温暖的民生画卷背后,是农行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鲜活成果。展望未来,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指引下,这份以“人民满意的养老金融特色银行”为目标、用数百万次上门服务和热线应答传递温度、以长期资金“陪跑”产业的养老金融实践,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为守护“最美夕阳红”贡献更坚实的金融力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