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贾宝明 吴凌志
“注意、注意!装载完毕,准备起飞。”
随着70万亩中药材的丰收,在“千年药乡”岷县的田野间,一场场“空中快运”正悄然上演。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在海拔2800多米的岷县闾井镇林口村,操作员杨均恩和伙伴已经操作着两架农用无人机开始了循环作业。无人机稳稳升空,沿着预设航线,将一袋袋鲜嫩的当归苗精准运送到车辆旁边,整个过程安全高效快捷,用时不到2分钟。
“以前都是牛拉人背,非常吃力。”种植户李行军指着刚刚起飞的无人机,笑容满面,“无人机运输非常方便,以前300多袋当归苗人工需要两三天才能背完,现在一上午就运完了,省时又省力,损耗还小。”
从过去“肩挑背扛”的体力活,到现在“云端作业”的科技活,科技兴农带来的甜头让种植户郭东鹏也深有感触:“基本上不需要我们出多大的力气,无人机就直接投送到车上了,轻轻一拨,袋子就码放得整整齐齐了,比雇工人划算得多。”
像这样的“空中快运”,对杨均恩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从春季的田间播种、夏季的病虫害喷防,再到秋季的采挖运输,他和他的团队都全程参与,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秋收开始,我们已经为10个乡镇提供了无人机运送服务,运送货物量超1000吨,每天都有订单。”甘肃军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均恩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说道。
“无人机运输药材苗,解决了山地药材种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岷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全县已培育发展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2家、专业合作社1家,无人机保有量达150台以上。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秦岭交会地带,山地面积占88.8%,河川地仅占11.2%,农作物种管成本高、效率低,缺少智慧型小农机成了这里农业生产的最大短板。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岷县积极抢抓机遇,以“科技强农”为抓手,大力发展“”,持续开展各类机械化培训指导,不断推广各类农机器械,出台各类农机购置优惠政策,扶持培育本土高新农机研发企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我们将在人员培训考证、机械维修、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服务,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培育一批具备现代化技能的新农人,共同推动全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杨均恩说。
从昔日的“面朝黄土”“肩挑背扛”,到如今的“云端作业”“无人机运输”,岷县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描绘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截至目前,全县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89家,农机保有量31684台(套),2025年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850台(套),使用补贴资金2794.7484万元,受益农户7920户。
“我们将采取‘政策引导+技术培训+场景拓展’的组合举措,持续拓展无人机在各领域的新应用,全力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体系,为岷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岷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孔德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