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阳光正好,风很温柔,河水粼粼,树影婆娑,上海的秋天,从苏州河畔樱花谷到鲁迅公园大草坪,有了书,有了文学,一切都刚刚好。
这个周末,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在世博展览馆迎接大小读者,走出去,漫步城市空间,“阅读”让城市风景化作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瞬间。
苏州河上乍浦路桥,百年建筑上海大厦与“三件套”世纪同框的风景,引得路人驻足拍照。桥下,“旧书新知·淘书乐”的招牌在滨水沿岸十分醒目。“去看看!”在附近citywalk的市民游客接二连三走进市集,午间时分,展位两旁已经站满读者。
“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回到出发地。施晨露摄
市民游客走进“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施晨露摄
市民游客走进“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施晨露摄有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很感兴趣,一页页仔细翻阅;有家长让孩子“自由发挥”,迅速选定好几本童书;住在附近的阿姨买走了中国画入门书,“退休了,我多学点东西,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外国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施晨露摄陶先生一家三口逛市集,喜欢“三国”故事的小朋友选了两本三国题材连环画;另一边同样是一家人,挑选的是《三毛流浪记》,“让孩子看看我们小时候喜欢的故事”,陈先生说。
新上海人三三在市集逛了好一会儿,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市集情况,“会在什么地方发预告?下次还想来”。在留言本上,她写下“祝古籍越来越好,淘书人人乐,人人笑”,前一页的留言是英文写下的“Thanks for the books(感谢有书)!”
读者留言“淘书乐人人乐”。施晨露摄
读者留言“Thanks for the books” 施晨露摄2023年9月,“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正是从樱花谷启航的。两年来,这一旧书品牌活动“走遍”上海,循环书刊10万余册,吸引超110万人次参与。此次旧书市集将持续至19日,通过图书、展览与文创,为读者打造一座流动的“海派文化”会客厅,阅读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也是今年“淘书乐”的最后一站。
在鲁迅公园大草坪上,首次举办的“小红书文学节”让公园成为年轻人松弛的阅读嘉年华。有人躺着发呆,有人靠着椅子看书,有人在布置成不同场景的“写作屋”低头书写,集合一家家小而美出版品牌的“身边图书市集”人头攒动。
草地上的“小红书文学节”,图书市集人头攒动。施晨露摄
草地上的“小红书文学节”,图书市集人头攒动。施晨露摄
草地上的“小红书文学节”,图书市集人头攒动。施晨露摄
草地上的“小红书文学节”,图书市集人头攒动。施晨露摄
放松地阅读。施晨露摄
放松地阅读。施晨露摄
在布置成高铁车厢场景的地方写作。施晨露摄
奋笔疾书的年轻人。施晨露摄
奋笔疾书的年轻人。施晨露摄每个摊位都能盖章,每个章都是一句诗,随机挑选的诗句就能连成一首拼接诗。文学节为读者设计了互动感满满的主线玩法和支线玩法,让读者发挥创意,成为“书写生活”的共创者。




走进文学节现场,一个直径7米多的“世界时钟”装置尤其惹眼,围绕时钟的是世界各地读者写下的“世界的一日”——同一个日期的故事。

绕过草坪的一个角落里,“肖大妹”的缝纫机前,一张未完成的画作摊开着。生活在广西桂林的“肖大妹”磨了20年豆腐,退休后开始坐在缝纫机上写自己的小传,画自己的人生,现场展出的画作与文字让人心头一动。


“今天我五点半起床,抬起脑壳看天,云淡星稀是个好天气。本来想去快步走一个小时十二里,转念一想,记起我买的白菜种子和大蒜种还没播种,不如趁几天前落过雨,泥土湿润,播下种子容易出苗?”文学节开幕活动上,肖奶奶登上舞台,用一口乡音读出自己的“一日”。
“我几乎敢保证这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学节,它不仅是属于作家的,而是主要属于作者和读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作者和读者,都可以来到这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说。
外头的草坪上,等待新书《我恋禾谷》签售的年轻人排起长队,70岁的作者“我恋禾谷”也是从小红书开始写作的,“故事因你的阅读而完整”,她为走到面前的读者写下这句话。
70岁的作者“我恋禾谷”为读者签售。施晨露摄文学即日常,阅读也是日常。“在城市里能拥有这样一片诗意的栖居地,真是一种幸运”,有读者感慨道。在上海,旧书遇到新知,生活书写成诗,拥有那么多爱书人,正是这座城市的幸福。
原标题:《阳光正好,风很温柔,上海的秋天,阅读让人怦然心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