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风
醅糕是老家浙江常山的传统节日食品,每逢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蒸醅糕。特别是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因此有吃糕的习俗,寓意升。小时候我曾吃过江山糕、龙游发糕、菊花糕,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糕点,但都以甜味居多,因此并不喜欢。而醅糕是咸食,故而成为我多年的偏爱。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蒸醅糕是个辛苦而漫长的过程。在节日来临的前一晚,母亲就要把大米淘净,放在水中泡胀。次日上午,挑到邻居家,用石磨将大米磨制成米浆。那时的手工石磨属于家族共用,谁家里宽敞、交通便利,就放在谁的家里。
磨好米浆后,里面加入酒曲让它发酵。“醅糕”名称的由来,其实跟“加入酒曲发酵”这个传统工艺有关。“酒醅”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白居易《赠皇甫庶子》一诗曾云:“妻知年老添衣絮,婢报天寒拨酒醅”;刘禹锡《酬乐天晚夏闲居欲相访先以诗见贻》一诗也有云:“酒醅晴易熟,药圃夏频薅。”醅糕加酒曲技艺很关键,加多了醅糕会发酸,放少了发酵不充分,醅糕就发硬,都会影响醅糕品质。每逢过节蒸醅糕,都会有很多邻居来向母亲请教如何放酒曲,这让我心里很是骄傲。
最让我们最高兴的是,如果蒸醅糕赶上晚餐时间,母亲就不用另外做晚饭,直接蒸醅糕给全家当晚饭吃。我们就守在灶头,看母亲将蒸笼隔水放在大锅中,用水勺舀起米浆倒入早就垫好纱布的蒸笼内,用锅盖盖好,然后在灶中添入大柴加大火势猛烧。等醅糕七八分熟时,再打开锅盖,在醅糕上面撒上肉丝、榨菜丝或虾米等配料。终于等到醅糕蒸熟,母亲将蒸笼从锅里取出,等冷却一会儿后,母亲灵巧地将蒸笼翻转过来反扣在砧板上,然后像新郎揭盖头一样,小心翼翼地将纱布掀开,洁白如玉的醅糕如圆月般出现在我们面前。母亲将醅糕切成七八厘米见方的小块,然后在一旁看着我们像饿坏的小猪一样狼吞虎咽。懂得吃醅糕的人都知道,醅糕最美味是刚出笼的时候,那种绵软、糯韧、白嫩、香醇,真是可遇不可求。如果冷却后再吃,口感反差极为强烈。
如果说刚出笼的醅糕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么油煎出来的醅糕可算是“浓妆艳抹”啦。冷却以后的醅糕,最宜用油煎后食用。老辈人煎醅糕大多喜用菜籽油,这样煎出来的醅糕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外焦里嫩,清脆爽口。但我吃过多年醅糕后,却渐渐地喜欢吃用山茶油煎的醅糕,色泽淡黄,香气清淡,更接近刚出笼醅糕的原味,颇有返璞归真的意趣。以前,中国人节日里的吃食,大多是靠女人动手来做。每逢过节,其实也是最累女人的时候。有几年过节,母亲生病住院,家里没有人会蒸醅糕,想着生病的母亲,一家人都忍不住泪眼相看、悲从中来,更觉这个家离开母亲不行,甚至恨上了这个要吃醅糕的节日。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类新鲜、美味的食品日益增多,我对醅糕却依然情有独钟。每逢周末回老家,爱人常用山茶油煎上一盘醅糕给我慢慢品尝。在醅糕蒸腾的热气和浓郁的醅香中,恍惚又想起童年时代的难忘经历,又看到了母亲半夜蒸醅糕的疲惫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