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塔斯尔海村,有一棵同时长着榆树叶和柳树叶的“榆柳树”,主干旱柳与次干榆树紧紧抱在一起,成为当地各民族团结情深的生动写照。这棵百年古树所在的街道,也因此被称为“榆柳巷”。
榆柳巷全长640米,沿街居住着9个民族的32户村民。家住巷口的马新华,是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因多年来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马大姐”。“马大姐”家中,珍藏着一张涵盖4个民族、10位家庭成员的特殊全家福。除了自己和家人,还有她陆续收留的5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这一切,还要从21年前的一个冬夜讲起。
“捡”回来的家人
“杨爸爸”是马新华“捡”回家的第一位家人。2004年初冬,夜间回家的马新华在路上遇到了蜷缩在路边的汉族老人杨吉春。冬夜异常寒冷,老人却衣着单薄,布鞋之下连袜子都没穿,冻得浑身发抖。
马新华将老人领回家,给他做了一碗热乎乎的汤揪片,并得知老人老伴去世、膝下并无儿女。看着煤炉边一边出汗、一边饿得囫囵吞食的老人,马新华不觉流下眼泪,“这个老人需要一个睡觉的地方、温暖的房子,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于是,她和丈夫商量,从此认下这位“汉族爸爸”,一照顾就是20多年。
马新华坦言,最开始自己想得很简单,只觉得老人太可怜,留下他就是“添一副碗筷的事”。谁知2005年老人突发疾病,送到医院后,马新华把家里仅剩的5000元存款全部拿出,“一个晚上就没有了”。当时,全家只有她一人领工资,每个月只有2300多元。为救老人,她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6万多元,因为她跟“杨爸爸”承诺过,“只要我在,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我会为你养老送终,这句话我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这笔钱,马新华直到快退休时才还完。
20多年的时间里,杨吉春老人慢慢融入了这个家庭,甚至给马新华带来“父亲一样的感觉”。有时她加班到很晚,孩子都睡着了,老人仍在路边等,“害怕丫头摔倒了,又害怕遇到啥事”,直到马新华回家才放心睡觉。一次晚上天降大雨,马新华还在加班,忽然看到卷着裤腿、浑身湿透的杨吉春闯进单位大厅,气喘吁吁地从胳肢窝下掏出一把伞。原来,他当晚冒雨走了三四公里,只为给“丫头”送伞。当时,单位同事都觉得特别感动,马新华也不无骄傲地介绍,“这就是我的杨爸爸”。
2009年,“马大姐”又领回了两位陌生的哈萨克族亲人。当时,她看到一位孕妇挺着大肚搬运装满瓜子的麻袋,了解到孕妇的丈夫病倒了,只能自己出来打工,连房租都交不起。马新华指了指不远处的房子说:“那就是我们家,遮风挡雨没问题。我不要房租,你们就去住吧。”此后,叶尔木拉特夫妇与马新华一家同吃同住,几个月后,孩子在这里出生,叶尔木拉特·克孜汗的病也慢慢好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新华琢磨着,叶尔木拉特可以通过做司机跑车、跟车赚钱。可问题在于,汉语水平有限的他连科目一都考不过。于是,她每天上班前给小伙布置10个汉字的学习任务。
一开始,叶尔木拉特有些偷懒,看马新华去上班了便拿着书睡觉,等妻子提醒“马大姐回来了”才赶忙假装看书。后来,马新华给他们讲了身边一位超市老板从一无所有到资产达千万元的故事,鼓励他们“幸福来自奋斗”。2012年,叶尔木拉特成功考取驾驶证,并在当地环卫公司找到工作。9年后,叶尔木拉特一家在县城买了房,幸福地搬进了新家。
在那张特殊的全家福里,还有马新华一位如同儿子般的亲人。2012年,一位哈萨克族阿姨口中喊着“找马大姐”,来到车管所向马新华求助。原来,阿姨的侄子吾拉孜别克·马达特是一名孤儿,自己又经常去无人区放牧,无法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听说“马大姐”的事迹后便来求助。马新华看着眼前外表黑瘦、手上满是冻疮的孩子,抱着他说:“警察妈妈会陪你长大。”了解到具体情况后,马新华很快给孩子联系好学校,申请到助学补助,周末还接他回家,炖羊肉给他补身体。如今,吾拉孜别克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的正式职工,在祖国的边境线巡逻护边。
“五次拥抱”完成的善意传递
多年前,马新华的父亲也是一名护边员,母亲在兵团工作30多年,为边境线上的官兵缝补衣服。从儿时起,爱党爱国、乐善好施的种子就在马新华的心里种下。
从小到大,马新华对母亲的“五次拥抱”印象深刻。第一次拥抱是她小学戴上红领巾回家的时候,妈妈给马新华讲解了红领巾的意义,并教导她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次拥抱是她结婚的时候,妈妈嘱咐她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第三次拥抱是马新华正式考入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后,妈妈把穿上警服后的马新华“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告诉她不要把白色警服弄脏了,要心系老百姓,做一名干干净净的警察。第四次拥抱是在马新华救助老人、资助孩子后,面对身边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家人的反对,妈妈抱着她宽慰道:“你做得对,一切都会过去的。”第五个拥抱,是妈妈去世前的临终告别。
多年后,马新华的好人事迹广为流传,她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公安机关交警系统民族团结标兵”等荣誉称号,她所在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一次在颁奖台上,有记者问她:“今天站在这里,你想对妈妈说什么?”马新华说,妈妈是自己一辈子的灯塔,“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做,但是还没有做好。妈妈,你能再抱抱我吗?我正在努力做好。”
闲不下来的“马大姐”
退休后的“马大姐”,总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做些事情。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警察、一个妈妈,应该起到“小喇叭”的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出去,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2020年,她把家里两间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它变成宣讲的园地,成为帮助大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很快,这里成为讲党史、讲初心、讲奉献的“家庭党校”,给社区邻居解决麻烦事的“马大姐矛盾纠纷调解室”,大家学习民法典、急救知识、心理学的“小课堂”,也成为各族群众汇聚一堂、欢歌笑语的舞会举办地……老伴时常打趣马新华:“‘马大姐’比退休前还忙!”
在马新华家里,摆放着一个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红船模型,那是来自嘉兴市公安局的参观者知晓“马大姐”的事迹后,不远千里送来的。马新华觉得,自己在“家庭党校”讲故事的过程,就是点燃一个个红色“小火苗”的过程。
回顾这些年的历程,马新华总结:“爱能够跨越一切,包括亲情和民族。”她清楚地记得,2023年自己陪罹患胃癌晚期的丈夫在乌鲁木齐化疗时,正值中秋节。她本以为家里只剩孩子,过节会冷冷清清。没想到,各族左邻右舍自发来到马新华家,这家端着鸽子汤,那家拿着肉、菜,凑成了满满两桌丰盛的“百家宴”。当隔着屏幕与大家视频通话时,马新华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大爱。
身处多民族聚居的榆柳巷,马新华觉得,大家不仅是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更是升级为彼此交融的“石榴汁”,“这就是一种爱,它跨越了一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冠青 杨逸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3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