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还原记忆中的家


转自:北京青年报

芦庆欢和他的微缩小院

微缩摆件

微缩版老宅子

微缩模型内陈设

按照客户要求还原农家院落按照客户要求还原农家院落

23岁的芦庆欢有一双巧手。挤塑板、细小的木棍和金属丝,经他组装后能“变身”为一座微缩版的农家小院。四年前,这个山东农村青年还深陷债务泥潭。刚上大学的他为减轻家庭负担,落入“杀猪盘”骗局,背上了十万元债务。他选择休学赴京,成为一名外卖配送员。八个月的时间,他还清了欠款。重返校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微缩模型改变了芦庆欢的人生轨迹。他将爷爷奶奶家的老宅做成自己第一个作品,在网络上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如今,他的工作室每年制作数百个微缩模型,大多数都是客户记忆中的“老家”。芦庆欢在尺椽片瓦之间,不仅还原了无数人的精神故乡,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

遭遇“杀猪盘”

打工八个月还清债务

芦庆欢的童年记忆与许多山东德州农村孩子并无二致。他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那座典型的北方农村老屋里,度过了17年时光。爷爷是位老师,曾每天牵着他的手往返于家校之间。这座长宽约16米的宅院,后来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芦庆欢的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原在饭店工作,为应对他未来上大学的开销,在他读高中时转入工地。父亲常年在外地承接工程,经常带着伤回家。他假期去过母亲工作的地方,“感觉整个人快被烤熟”,看着母亲劳作,父亲的伤口,芦庆欢内心早已埋下一颗种子——他要快点挣钱,不让父母再这么辛苦。

2019年,17岁的芦庆欢进入一所民办本科学校学习材料科学。刚入学不久,“赚钱的机会”就主动找上了他。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南方网友,对方介绍了赚快钱的机会——投资虚拟货币。芦庆欢动了心,他借了网贷,甚至使用了母亲的贷款额度,凑了十几万元投入其中。

起初,平台显示的数字不断上涨,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即将实现财务自由。但很快,情况急转直下。平台上的价格开始不断下跌,今天一块钱,明天变成八毛,再后来缩水到六毛。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十几万元近乎蒸发,而介绍他入局的网友也失联,网贷的催收电话接连不断,债务压力如山般压来。不忍辛苦的父母再为他的“智商税”买单,芦庆欢决定休学,自己挣钱还债。

他向母亲解释,自己是去“创业”,实际上是去给商家配送货物。正月十五那天,他独自坐火车前往北京,住在出租屋里。为尽快还债,他开启疯狂模式:早上七点配送生鲜,至晚七八点;短暂休息后,晚上再跑外卖,直到深夜十二点。那段日子,芦庆欢切断大部分社交娱乐,“不刷短视频,没有社交。”他形容当时的状态是“睁眼就干活”,他不敢细看还款数字,工资到账便立刻转出还款。

历经八个月在北京打工的生活,他还清了债务。还清那天,他特意去了天安门广场。小时候,母亲带他来此留影。此次独自重游,像一种告别,也预示新生。他暗暗发誓,“不能再这样了,要努力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制作模型

等比例还原老家院落

2021年,芦庆欢复学读大二。休学经历使他与同学产生隔阂。“只跟愿意聊天的人沟通,一般不主动搭话。”课余他不再游戏社交,转向阅读,尤其是哲学书籍。

他不再幻想一夜暴富,而是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他偶然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种微缩建筑模型——等比例还原的老房子,细节逼真,仿佛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记忆。

芦庆欢立刻搜寻,发现当时做此类模型的博主极少。他主动联系,找到济南一位培训老师,开始学习微缩模型制作。他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自己的老家。他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觉得只有做自己熟悉且有情感连接的东西,才能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坚持下来。

制作过程分为多个步骤。首先是根据照片绘制草图,标注精确尺寸,以便后续切割。然后是裁切板材,将房子的框架、门窗等结构一一裁出。接着是拼接,将各个墙面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之后是材质处理,包括打磨、刮腻子,使表面平整。然后是上色,根据照片还原墙面、地面、瓦片的颜色。最后是做旧,通过多遍染色,让模型呈现出岁月的痕迹。

这些步骤听起来并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极为耗时耗力。芦庆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雕刻砖纹。他的老家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砖房,墙面和地面都需要呈现出一块块砖的纹理。他最初采用纯手工雕刻的方式,先用笔画线,再用刻刀一点点抠出砖块的轮廓。一个墙面成百上千块砖,他每天低头雕刻八小时,整整花了一周时间才完成。

在制作老家微缩模型的过程中,他时常忆起爷爷当年盖房的场景:父辈们精挑细选材料,亲手打磨门窗,一砖一瓦都倾注了心血。那种“一点点浇筑出来”的感觉,是现代样板房无法比拟的。

一个月后,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作品,64×64厘米的等比例微缩老家模型。当他抱着这个模型,从工作室走回住处,途经济南泉城广场时,引发几十个人围观,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原本十几分钟的路程,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为了不损坏模型,他专门打了车从济南回德州的家,将作品给爷爷奶奶和父母看。爷爷戴着眼镜端详许久认出是老屋后惊喜万分,奶奶连连夸奖。开学前,他让表弟帮忙,拍了一条一分钟的展示视频。画面中,模型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门框的磨损、墙皮的剥落、院子里的菜地,甚至晾衣绳上的衣物都清晰可见。视频发布后,迅速被当地媒体转发,播放量达到千万级别。芦庆欢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大众认可。

接到订单

帮更多人还原记忆中的家

咨询随之而来,芦庆欢开始接到订单。首位客户是烟台一位大哥,他家的老房刚拆,只剩下视频资料,希望还原这所老房子。芦庆欢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个微缩模型。当他发照片给烟台大哥时,对方告诉他,看到模型的那一刻“激动得流了泪”。这让芦庆欢意识到,他所做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而是一件能够承载人类情感的物品。

随着订单增多,芦庆欢接触到越来越多有故事的客户。每一个订单背后,都有一段关于故乡的记忆。他发现,几乎所有客户都希望尽可能还原记忆中的细节,哪怕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

一位北京的客户让他印象深刻,那是一个男生想为女友复原他们创业初期合租的房间。那间屋子很小,家具也简单,做出来只有“巴掌大”,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男生后来事业有成,打算用这个模型向女友求婚。芦庆欢在设计时,特意在床底安装了一个隐藏开关,里面藏着一对求婚戒指。客户的女友对这个微缩模型爱不释手,当触摸这张小床的时候,求婚戒指弹了出来。

另一位客户来自济南,这位女士为她年迈的父亲定制模型。父亲的老房子早已拆除,仅存两三张模糊的照片。她联系芦庆欢时,她的父亲正临近生日,而他对故乡的思念日益加深。她回忆起父亲常念叨的细节:土坯墙的质感、石头砌的院墙、院子里种的蔬菜种类,以及晾晒粮食的方式。这些细节对父亲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了他记忆中的家。

芦庆欢在制作时格外用心。他根据客户的描述,还原了土坯墙的粗糙纹理,用不同颜色的涂料模拟出岁月的斑驳。院子里的菜地被精细地划分,种上了客户提到的几种蔬菜。完成之后,客户反馈说,父亲收到模型后,一直不停地拍照、拍视频。她对父亲说:“不用再拍了,这个东西做完之后就是留给咱自己的,能一直放在身边。”

这些故事让芦庆欢逐渐意识到,客户的需求并不仅仅是“像”,而是“真”。他们希望模型能唤起真实的记忆,能触摸到过去的温度。因此,他对细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开始使用真正的树枝制作树木,从楼下剪下枝条,钻孔后拼接成整体,再涂上颜色,使其看起来和真的一样。晾衣绳上的衣物,挂在铁丝上,甚至能随风轻微摆动。这些微小的物件,往往最能触动客户的情感。

招募团队

完善流程形成标准化服务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芦庆欢开始完善流程,招募团队,形成标准化服务:客户提供照片视频后,团队先进行3D或平面设计定效果尺寸;在裁切、雕刻、做旧等关键环节,都拍照或视频与客户确认,保还原度。目前这样的一个老房微缩模型价格大约要1万元。芦庆欢解释,虽材料成本仅两三百,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独特设计、精湛手艺及投入的时间上。他曾问在工地工作的父亲,若现在住的房子拆了,是否也愿意花钱做一个微缩模型,父亲回答:“一辈子就盖那么一个房,老了,我也愿意做,比买保健品强。”

三年来,芦庆欢的团队不断扩大,作品风格也从单一的农村老屋,扩展到城市筒子楼、陕西窑洞、河北平顶房等不同地域的建筑。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特点:筒子楼有着密集的阳台和晾晒的衣物、窑洞则保留了黄土高原的粗犷质感、河北的平顶房则因需晾晒粮食而无瓦片。他甚至能还原晾在窗外的内衣、窗台上的花盆、墙角的扫把,这些细节让模型充满生活气息。

2025年,23岁的芦庆欢刚刚大学毕业,但微缩模型事业已经让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每月可以接到二三十个个人订单及若干商业项目,月营收30万元至50万元。他回顾自己的经历,从被“杀猪盘”骗走积蓄,到在北京送外卖还债,他觉得每一步都不是偶然,贫困的童年让他早早懂得责任,被骗的经历让他学会脚踏实地,现在的他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微缩模型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与情感,而他也在“还原”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文/本报记者 颜星悦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