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请回答】荔枝理论:用“民生温度”书写发展答卷


特约评论员/朱波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细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人民”一词高频出现。这凸显出将“人”的价值坐标镌刻在“十五五”规划蓝图的中心位置,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使命与为民情怀。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设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守,字里行间满是对“人”的重视与关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温度标注发展高度。全会明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不是抽象的政治话语,而是贯穿在每一项政策设计中的逻辑主轴。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每一项部署都直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优先政策为年轻人托起“稳稳的幸福”,收入分配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人民至上”被具象为三餐四季的寻常生活,并成为人间烟火中最温暖的底色。

从“有”到“好”的质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民生建设方面呈现出更加细化、更加高质量的新特点。尤其是“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表述背后是对社会公平与个体发展的深层考量。只有通过制度改革,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高质量”表述在公报中更加突出,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到“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再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质量”成为贯穿多个民生领域的关键词。这一转变标志着民生建设从“有无”问题升级为“优劣”问题,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品质的飞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果说“人民至上”是发展的价值坐标,那么“人才辈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者,在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工程师,在田野间耕耘希望的农业专家……他们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牢记心头,使人才政策不仅有“数量目标”,也有“高度设计”。对顶尖人才“一人一策”引进、顶格支持,赋予人才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对具有潜质的高端人才提供稳定经费支持,安排专人协调服务。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观,正是中国吸引全球人才的秘诀。

迈向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让“人”的发展既有“物质丰裕的厚度”,又有“精神富足的高度”。这种“全面发展”体现在文化自信中。公报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从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让文物“活起来”,到《觉醒年代》《沉默的荣耀》等主旋律作品引发全民共鸣;从乡村振兴中“村BA”“村超”展现的乡土活力,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传递的传统美学,文化的力量源源不断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从“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到“人才强国”的动力支撑,再到“全面发展”的文明图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的,是一条通往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并行的康庄大道。当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民生温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便在这点点滴滴的为民实践中,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现实。(朱波)

【责任编辑:姜梓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