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王程华摄影 周海燕
李林方(右)
深秋寒意渐浓,而南京城却被一股暖流悄然包裹。在短短七天内,四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为了挽救陌生的生命,相继踏上捐献之路。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让这座博爱之都,因爱而温暖。
两份“生命火种”同日传递
10月21日,在中大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两位爱心志愿者——李林方和王程华,怀着挽救生命的共同心愿,于同日完成捐献。
李林方是玄武区锁金村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2024年7月,他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中,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在详细了解捐献流程与意义后,他留下8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9月,李林方在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后,便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10月21日,历经四个半小时的采集,他成功为远方的患者送去了“生命火种”,成为玄武区第29位、南京市第244位、江苏省第170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同日,雨花台区基层公务员王程华也完成了他的“生命馈赠”,成为江苏省第1708位、南京市第245位、雨花台区第2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回溯到2024年7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王程华第一次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健康并无损害,却能给濒危的生命送去重生的曙光。这个认知如同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在爱心涌动的献血屋里,他毅然撸起袖子,留存了血样,正式登记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9月,王程华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他内心激动不已,感到无比幸运——刚入库不久便迎来这难得的缘分,能够以一份小小的付出,为一个陌生生命带去希望,为一个家庭点燃新生,一切都非常值得。
六次生命召唤,六次坚定“我愿意”
10月22日,江宁区私企员工张路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采集,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宁区第33位、南京市第246位、江苏省第170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并非张路第一次被命运叩响生命之门。自2019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来,他已先后六次与患者配型成功。前五次,由于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方案调整等种种原因,捐献未能最终实现。但每一次接到征询电话,张路的回答始终如一:“我愿意。”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他始终坚守着当初入库时许下的诺言。
披藏蓝守平安,心涌热血续生命
高骋是玄武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下马坊警务站的一名辅警。身穿藏蓝制服,他守护一方平安;脱下警服,他挽起袖子,用热血为陌生患者架起希望的桥梁。
2024年6月,在一次单位集体献血活动中,高骋主动请求医护人员采集8毫升血样,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今年9月,正在中山陵执行勤务的高骋,突然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没有丝毫犹豫,他坚定地回答:“我愿意!”电话那头,是他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能真正帮到一个人,救一个家庭,这是我的幸运。”
10月27日,历经四个多小时,他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江苏省第1712位、南京市第247位、玄武区第3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我愿意”——这简单的三个字,是坚守与担当的起点,最终汇成了大爱的回响。捐献者们以身为桥,连接起陌生的生命,用滚烫的热血生动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通讯员 罗玉丽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