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五年”交相辉映,中国企业风正帆悬。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日前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再次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研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科技和创新被提至新高度。“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目标已引发全球瞩目;与此相呼应,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特质的未来产业发展思路,以及“加强原始创新”等新理念也在五年规划中被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提法,引发热议与想象。这些新提法、新思路、新目标,对企业而言,是前进方向的再明确,是发展格局的再梳理,是决胜未来的再动员。
过去五年,中国企业在多个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实现了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始赋能千行百业,各类犹如神来之手应用于企业一线,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也完美实现了弯道超车。还有,无人机、深海探潜、深空探索、高铁、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也接连取得亮眼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先进位的蓬勃发展态势,彰显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与全球影响力。
继往开来保持发展势能,企业挺膺担当乘胜前进。
毋庸讳言, “十五五”时期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与难预料因素更为显著,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亦更加突出。在国内层面,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任务艰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外需收缩与内需不足形成双重制约,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压力相互交织、叠加共振。从国际视角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但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大国博弈与科技竞争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与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重塑。
站在“两个五年”的交汇点上,身处全球局势动荡、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必定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将以高质量的发展为战略起点,专注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锚点,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构建产业价值链。
自2023年9月首次提出以来,“新质生产力”于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又在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多个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更是首次将其纳入全会的中长期规划框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上了“只此向前”的巡航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更是企业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引领”的关键转折点。同时,所设定的一些可量化的关键指标,如2030年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达90%、研发经费投入保持世界第二、2030年实现碳达峰等,更是以目标倒逼的形式,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从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崛起到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正实现从“跟随”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历史性跨越。深刻的产业蜕变,正是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助力的结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智能化和高端化,而搭上这条“快车道”的企业,也必然会长风十里、快马加鞭。
对传统产业而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也是产业价值链提升的核心。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有超过70%的资产集中在电力装备、石油化工、冶金矿业、交通通信等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之一,就是推动传统产业体系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这是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基础的“路由器”,也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能量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十五五”规划建议除了对传统产业“再出发”、新兴产业“再提升”吹响号角,还对“未来产业”做出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都在蓄势发力。基于这些产业的巨大潜能以及未来10年的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这意味着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新动能,而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创造”,也必将源源不断地刷认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大国企业发展正酣。
“十五五”规划建议所勾勒的产业蓝图,着力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不仅是国家战略部署,更是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机遇;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企业突围提供了新的坐标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主线下,政策红利、产业变革与创新势能持续汇聚,形成日益强劲的三重共振。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制度优势,当产业创新重塑发展逻辑,当发展势能转化为增长动能,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在这场以五年为周期的接力跑中,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只要能够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就一定能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注入中国力量,为未来中国的发展续写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参与创作:吴昀国、江金骐、左振乾、张有义、贾晶晶、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