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钟淑婷 通讯员 曹 旗
清晨6点多,秀洲区王店镇建设卫生院还未到正式上班时间,院内中医馆却已忙碌了半个多小时。中医骨伤科负责人姚伟斌一身白大褂,专注地把脉看诊。诊室外的座椅上,已坐着好几位等候的患者。“附近老人都起得早,还有很多外地赶来的,都想早点看上病。门诊量大,不早点开诊,很多患者可能连午饭都吃不上。”姚伟斌朴实的话语中藏着真切的医者仁心。
时间回到2009年,在外历练了4年的姚伟斌回到秀洲,进入王店镇建设卫生院,从退休老医生手中接过中医骨伤科的“接力棒”。那时候科室门可罗雀,“一天也就一两号病人。”冷清的诊室内,年轻的姚伟斌虽偶有迷茫,却从未想过放弃。
“患者需要好医生,基层更需要能扎根的中医。”抱着这份初心,他成了追着名师跑的人,嘉兴、杭州、上海……哪里有学习的机会,他就奔向哪里。工作之余,医书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姚伟斌不仅翻阅大量针灸典籍,更深入钻研中医骨伤医术。
勤学终有所成。如今的姚伟斌,早已是患者信赖的好医生,他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肩周炎、腱鞘炎等常见急慢性损伤和各类关节炎,同时善于运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常见四肢骨折。
医术日益精进,慕名而来的患者从周边乡镇,逐渐延伸到苏州、杭州、温州、上海等地,更有患者从新疆不远千里前来求诊。
“姚医生,我现在能自己走路了!”前几天,一位来自江苏盐城的72岁阿姨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诊室,和第一次坐轮椅来看诊时相比,她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这位阿姨曾饱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折磨,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曾建议手术,但由于年事已高,她对手术心存顾虑。后来,在一个曾在姚伟斌这里看病的同乡的介绍下,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王店镇建设卫生院求诊。姚伟斌通过望闻问切,结合影像检查,为她定制了“中药内服+膏药外敷”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每周一次复诊,三次后,阿姨的疼痛显著缓解,已经能够独立行走。“不开刀,花费少,真是救了我的腿!”阿姨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患者共同的心声。
还有一位温州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病症复发,一度面临二次手术的困境。经姚伟斌采用中药调理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后,最终得以康复,并顺利重返工作岗位。
“骨病多为慢性劳损,急不得,必须坚持‘辨证施治’。”姚伟斌表示。他在临床中从不拘泥于单一疗法,而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融合针灸、针刀等中医外治技术与西医的精准检查和药物辅助。这种中西结合的个体化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与术后复发者有效控制病情,并尽可能规避再次手术的风险。
“听说王店镇建设卫生院有个姚医生医术高明,还以为是个白发老中医,没想到这么年轻!”诊室里,常有心直口快的患者脱口说出这样的感慨。而这位年轻“名医”,始终谦和低调、平易近人,从没半点架子。在他看来,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安慰,看似简单,却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医者应有的温度。
面对从外地远道而来的患者,不论多晚多累,他从不限号,看到最后一个为止。“他们大老远赶来,我多坐一会儿,他们就能少跑一趟。”平均一天接诊一百三四十人,多的时候甚至两百个,即便在休假,只要有患者到医院找他,他也会尽可能赶回来。
“姚医生的可贵,在于‘沉得下心、钻得进去’。”谈及姚伟斌,王店镇建设卫生院院长储斌彬这样评价。从接过退休老中医的“接力棒”起,姚伟斌便在中医骨伤领域扎下了根。多年来,他不断学习,深耕技法、迭代认知,并把最前沿的骨伤诊疗理念和技术带回秀洲,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
作为科室骨干,他更成了年轻医生的“领路人”,手把手带教4名后辈,把自己的经验、理念倾囊相授。曾经的“一人科室”,如今已成长为5人的专业团队,唯一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患者至上”信条。
“现在我们的新院区正在建设中,未来也会有更大的空间、更全的硬件支持。”储斌彬眼中满是期待,“中医骨伤科是我们的‘名科室’,接下来医院会全力配强队伍、支持培训,让这个科室越办越好。”
晨光渐暖,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诊室,锦旗上“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字样在光线中格外醒目。那是患者沉甸甸的认可,也是姚伟斌扎根秀洲十余载,用坚守与专业写就的“名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