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高校毕业生远赴他乡的现象悄然发生变化,南昌这座活力之城,凭借产业繁荣与人才政策双轮驱动,正成为“洪漂”人才安家立业的热土;求职者盲目“碰运气”时代已成过往,取而代之的是“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线上数据交织,线下“5+2”就业之家贴心护航,人岗匹配精准高效;群众对获得更多保障的期盼,在企业年金、补充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落实中照进现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更多群体从此心有所安……
“十四五”浪潮奔涌,南昌人才虹吸之势磅礴而起,四个引才年度,58.33万英才汇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数不断攀升,为“8810”行动计划注入澎湃动能。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张,拥有超300万适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高标准人力资源产业园累计服务用工824.91万人次。人口增长与就业质量提升并驾齐驱,社会保障体系同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至95.5%,个人养老金覆盖134万余人,民生福祉节节攀升。
抓好高质量人才汇聚机遇
筑牢“人才强市”新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南昌对人才的重视愈发强烈。“十四五”时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我市创业就业”的目标要求掷地有声。围绕这项新时期的人才争夺战,南昌上下积极响应,常态化举办“百场校招”、春节期间返乡学子“五个一对接活动”、“洪漂人才荟”招聘会,利用网红效应引才留才,开通洪城就业“职”通车,送岗位、送政策,送资源、送服务,南昌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在南昌西站客流出口、各大网红景区景点摆摊设点招人才、抢先机,征集重点产业链需求前往全国各大高校抢对口专业人才……网红城市的流量转化,增强了才聚洪城的吸引力;人才生态的活力迸发,激活了近悦远来强磁场——“10万人才”引才数量保持良好态势,连续四个引才年度每年引才超14万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为满足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我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格局开展高层次人才选拔,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管理模式,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8家、市级博士科研创新中心29家。
引进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不断创新高。2022年8月,首个引才年度末,我市引进人才中本科学历占比为35%,共4.99万人。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本科学历8.62万人,首次超过大专学历5.27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共计9.61万人,占比64.58%,连续四年大幅提升。
多年前,人们去外地找工作都是自费,对毕业生来说负担不小,而现在来南昌工作可在洪漂驿站拎包入住,工作后还可获得各类人才补贴。
“我已拿到了3万元新‘人才10条’生活补贴和1万元租房补贴,现在每个月1000元的基层就业岗位补贴也在发放,让我觉得在岗位上更有价值了。”来昌就业的硕士毕业生刘畅感慨不已。
南昌求贤若渴的诚意吸引了众多“洪漂”人才来昌筑巢。相比2022年8月首个引才年度末,本引才年度,我市省外高校毕业生人才政策补贴达2.85万人次,增长六成有余。
总体来看,截至目前,我市“人才10条”和新“人才10条”,已依托人才“港网窗”一体化服务平台累积兑现人才政策补贴40余万人次,约45亿元。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是我市引才主阵地。本引才年度,八大重点产业链引才5.03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17.52%,大量新引进的技能人才在我市制造业企业中大显身手。
在南昌技师学院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1500平方米新能源数智化产业学院里,学员们在企业技能人才带领下,进行机器视觉、机电安装、工业互联网等的实训。
“欣旺达在我们学校有2个‘订单班’,我和近百位同学在这里学习,欣旺达提供了电池自动线检漏机、激光焊接机等工厂生产一线的设备供我们学习,我们真正实现求学和就业的无缝衔接。”2025级“欣旺达订单班”学员曹煌亚说。
“我们围绕‘招培就’全链条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一套全国性校企合作特色品牌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南昌技师学院招生就业科负责人徐文谦表示。
在股份有限公司小蓝工厂车间,曾获得全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项目金牌的曾祥宗正在着力培养智能设备运维人才;邦小华车辆检修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已经开展21项技术攻关或技术革新项目……
“十四五”以来,我市打响新时代“洪城工匠”“洪城技师”“洪城青年技师”等“洪”字品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劳务品牌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群等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林立。同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织密精准匹配“就业网”
打造“公共就业”示范城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呈现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态势,并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
“十四五”以来,我市城镇新增登记就业人数35.37万人,截至去年底,常住人口增至667.04万人,去年增幅高居全国首位。这背后,是产业人文生态的提升,更是友好的就业环境全力助推。
吕文文拥有在广州从事工程监理岗位10余年的经历,立志回昌发展,但在投出简历后,却多次因“岗位适配度不足”未获录用。
面对吕文文的就业难题,南昌市“5+2”就业之家根据他的“精准画像”,定向联系了多家有潜在招聘需求的建筑企业,在“靶向式”持续荐岗的作用下,吕文文顺利入职我市某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岗。
拿着简历去“扫街”,求职得不到专业的指导,这些早已成过往。“十四五”以来,我市建成497家线下“5+2”就业之家,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和农村15公里就业服务圈,依托创新建设的“洪城就业通”平台,为全市28万余家用人单位、658万常住人口建立“一企一档”“一人一档”数字档案,还为每名劳动者标注学历、专业技能、就业意向等187项人社标签,构建起精准立体的用户画像,全方位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求职招聘、培训推介及创业指导等服务。
“我参加了就业之家龙灯制作免费技能培训,靠手艺吃饭的日子踏实又安稳!”就业困难人员熊秀华说。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我市打造“1131”就业智能精准服务体系,奋力托举起重点群体“求职生态圈”。此外,还为困难人员创业提供最高5000元的低成本创业补贴。
为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十四五”以来,我市“援企稳岗”稳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形成了财政激励、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构建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工具更足、针对性更强。
就业稳,是有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保障。“十四五”时期,我市以“多元调解+简办快裁”模式、“劳动维权+就业帮扶”联动和根治欠薪关口前移的工作方法,获得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我市,“老罗帮帮忙”、“她她”巾帼等特色调解工作室耐心为企业和劳动者双方“打通心结”。当前,案前调解案件量已占受案总数的50%,调解撤诉率达54%。同时,争议处理结束后劳动者即被介绍工作、农民工工资支付被监控预警等已成常态。
创业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也可以有效优化经济结构。以往,创业没有门路、企业扩张升级面临资金难题,如今已迎刃而解。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玻璃花瓶里的洋桔梗还挂着晨露,在我市开花店的李艳红整理着刚到货的花材。
2020年深秋,当月营业额8700元,租金6000元,花材损耗2100元……“最困难的时候,连给玫瑰换水的保鲜剂都要算着滴。”李艳红指着老照片里花店逼仄的空间,回忆创业之初的经历。
转机,发生在就业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创业补贴申请和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的那天。申请过程十分顺利。“签字那天我手都在抖,20万元贷款像20万朵待开的花骨朵,全攥在手里了。”李艳红着手启动小店改造,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能落地了。最关键的改变发生在产品线上,贷款资金的30%被用于开发企业定制服务,承接各类线上订单。如今的花店早已不是当年的“冷铺”。从贷款扶持到创业指导,我市“5+2”就业之家持续为她的花店“浇水施肥”。
“十四五”以来,我市对14.98万人开展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3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累计扶持创业人数更是从“十三五”期末3.49万人增至28.21万人。创业孵化基地从“十三五”期末25个增至当前4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完成“十四五”目标的166.67%。
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
绘就“全民社保”新图景
探索出台补充工伤保险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位列全省第一,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社会保障卡应用领域场景建设……“十四五”以来,我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愈加完善。
“这次受伤,我原本十分担忧治疗费用怎么办。”58岁的江西中泰来混凝土管桩有限公司员工谢桂秀,不久前在工作时左前臂不慎被机器卷入,导致身体受伤。
对劳动者家庭而言,补充工伤保险像是一道“防贫堤坝”。因该企业此前为谢桂秀投保了南昌市补充工伤保险,社保部门快速核定并为其发放了15.18万元医疗费用补偿。“我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受伤的时候以为没保障,没想到补充工伤保险给了我‘定心丸’。”谢桂秀说,这些医疗费相当于她家五年的总收入。
随着零工经济、平台就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超龄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习生、见习生、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因不符合传统工伤保险参保条件,长期面临职业伤害保障缺位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市施行的《南昌市补充工伤保险办法(试行)》创新突破制度壁垒,明确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校实习生”“见习人员”等8类特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江西中泰来混凝土管桩有限公司负责人毛爱华表示,补充工伤保险将企业原本需全额承担的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转由补充工伤保险资金支付,显著降低了用工成本。数据显示,我市实施该政策以来,补充工伤保险缴费单位达60735家,缴费人数116.73万人。
“十四五”以来,我市高质量开展参保扩面工作,力争实现应保尽保。“十四五”期末,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至95.5%,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8.58万人、119.07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3.4%、101.34%。企业年金备案数增加471家,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134.38万人,缴费总额10.154亿元。
我市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因工致残人员伤残津贴等定期待遇,建立伤残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最低保障机制,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
近年来,居民来来回回跑“窗口”办理社保业务的身影已经消失。随着经办服务的优化,取而代之的是在社保数智化转型下,办理渠道由线下转为线上,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我市持续推动社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和“跨省通办”工作落地生效,创新推出“1+12”便民解忧服务线上转办平台,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洪观新闻记者 徐景/文 马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