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干部队伍的专业化,首要在于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湖北省武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把优化干部配备作为基础工程,坚持全链条分析研判,推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干部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今年以来,武汉市紧扣“干部素质提升年”主线,打出优化配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的一套“组合拳”,全方位提升干部队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专业能力,为城市能级跃升注入澎湃动能。
武汉对全市公务员队伍结构进行分析研判,紧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金融贸易等紧缺领域,动态更新急需紧缺专业目录。今年已精准招录660余名专业人才,优化选调生、选聘生、管培生招录招聘,为各区、市直单位配备专业干部613人,从源头上改善了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
针对部分干部“学非所用”“配非所长”的错配现象,武汉积极推动“专业回归”。一方面,选派专业干部跨部门岗位实训,到市人工智能产业专班跟班学习;另一方面,引导5020余名干部“归队”专业岗位,并通过跨区交流推动30余名干部实现更优匹配,真正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既靠培训的“精准滴灌”,也靠“主动破茧”。武汉变被动听为主动讲,用“局长上讲台”“处长讲产业”等“干部教、教干部”的模式,不仅倒逼讲课者系统梳理和提升,更促进了跨部门的知识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全体干部的“人工智能十讲”系列培训,参训人数达10万人次。
“深入一线的调研,就是我们站上讲台最硬的底气。”武汉市经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张超深有体会。他的一次课堂分享,正是源于对产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其调研成果促成了对企业的关键金融支持。
实践是淬炼本领的最好熔炉,一线是检验能力的真实考场。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生产车间内,智能天车高速运转。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碳化硅半导体项目,总投资约240亿元,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实现跟跑到并跑的重要支撑。此前,区项目攻坚专班创造了10个月封顶、20个月通线的行业奇迹,将全球晶圆厂平均通线时间甩在身后3个月。
“我们先后组织约30场专家论证会,10次推翻方案。”专班干部回忆,团队不遗余力反复推演从研发到量产“死亡之谷”的难度,最终精准识别“卡脖子”风险,确定自主创新路径。
征迁是项目第一关。专班仅用30天就完成征地、拆迁、补偿、场平,较常规周期缩短80%。“他们就像全天候‘管家’,白天调度现场、晚上研判方案,凌晨两点还在工作群里协调解决施工难题是常态。”长飞先进公司的项目经理感慨道。
“服务一个项目,就是一次‘补课’。”专班干部深有感触,“大家在科技产业一线完成了一场‘素质进化’”。
聚焦改革攻坚、科技创新等“六个一线”,武汉大规模选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推动干部在实战中“学真本领、练铁肩膀”。同时,举办多期调研式实训班,组织干部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触摸发展脉动、体验创新生态;选派260名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实战化学习,推动专业训练从“课堂讲授”转向“沙场点兵”。
武汉将各类培养计划作为“赛场选马”的重要窗口,通过“一人一档”的全程纪实,精准考察、严格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及时调配到关键岗位。截至目前,仅在“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就有6458名优秀学员调配到更对口岗位,8098名学员得到提拔或晋升,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