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上,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新起点上,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本报评论员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了一系列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战略任务,其中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再一次凸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仅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迈步新征程的坚定选择。

之于成都,必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全面对标对表谋划推动成都“十五五”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立足成都实际,奋力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10月13日至17日,成都市代表团先后赴德国、奥地利,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经贸往来、文旅交流,推动交流合作朝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始终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当前,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成都不仅肩负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时代使命,更被赋予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

近年来,成都依托“两场两港”等战略大通道、大平台,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平台优势、开放经济优势、人文交往优势明显提升,从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

以通道内畅外联、平台聚势赋能,突出链接性。所谓链接性,即枢纽能力,是对外开放的硬件基础。今年4月,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召开后,成都一次性发布1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为近5年来最多,持续扩大对欧洲、非洲、亚洲区域辐射能力。今天的成都,已初步形成覆盖广泛、衔接高效、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跻身“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强”;国际班列境外辐射城市已增至126个。

以要素双向配置、产业协同联动,突出互利性。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以高水平开放促经贸、带投资,不仅利好自身发展,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从全力推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积极走出去、主动找上门,进一步深化经贸产业合作、促进地方交流互鉴……成都一手抓对外经贸合作、一手抓重大项目招引,以更大力度拓展外贸市场,以更实举措吸引和利用外资,更好融入外循环、畅通内循环。

以文化多元包容、国际交往密切,突出融通性。从物的流动,到人的往来,以文为媒,在人来人往中进一步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今年以来,成都对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持续推动入境游便利化,从贴纸式临时入境许可,到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再到离境退税特色街区……成都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入境游全链条优化服务,正加快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

以规则有效衔接、环境开放便利,突出服务性。开放,不只是物流的连接、贸易的畅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环境的涵养,靠服务见真章。成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完善涉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实现外商直接投资8.06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325家,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开启新征程,成都当乘势而上,接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之路走得更宽、将门开得更大,更加突出链接性、互利性、融通性、服务性,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对外交往中心。这是成都的时代使命,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