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日向寒冬的过渡


10月23日是霜降节气,农民驾驶收割机在广西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收割晚稻。新华社发

10月15日,成都金沙滨河公园,芙蓉花盛放。 杨涛 摄

米易铜火锅。图据米易县融媒体中心

□张杰

  10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210°,我们迎来了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也标志着秋日向寒冬的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随着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在地面或植物表面凝结成细微的冰晶或六角形的白色霜花,“霜降”之名由此而来。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天地之间,万物收敛,渐入沉静。在这收敛的表象背后,蕴藏着宇宙节律中一次深长的呼吸——一种关乎进与退、放与收、显与藏的生命辩证法。

1

寒露油菜霜降麦

  霜降有许多别名与雅称。它被称为“杪秋”——“杪”指树梢,意为秋天行至尾声;它也被称作“严霜”“霜刀”“霜剑”,字字透出凛冽,预告冬的临近;它还有“鸿飞霜降”之名,出自蒲松龄笔下,暗喻时序流转、岁月更迭;而“霜露之疾”,则指向因寒而起的身体警讯,提醒人们添衣珍重。霜降亦被称为“金秋”,此时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天地灿烂如金。这些贴切的名称,凝结着古人诗意的观察,也承载着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霜降是收敛的,但并非静止。在四川盆地,此时正上演着收获与播种的双重奏。“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催促着人们抓紧抢收晚稻,红苕也迎来最佳采收期;与此同时,“寒露油菜霜降麦”代表着新一轮的希望——油菜育苗、小麦播种次第展开,构成收获与孕育并存的独特图景。柑橘在低温中凝糖,土地借霜冻自净——这是一套“顺天应时”的农耕智慧。

  当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遇,传统农事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茶园与果园,无人机防霜技术已成为一道新的风景;智能防霜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田间微气候。“顺天应时”这一古老哲学,在数字时代有了崭新的诠释,“看天吃饭”的传统经验正转化为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科技正以其独特方式,延续并创新着人与节气的千年对话。

2

霜降人间秋色深

  霜降为蜀地的山川城池重绘了精神气韵。达古冰川的纯净壮丽,是时间凝固的永恒;瓦屋山的层林尽染,演绎着色彩的交响;西岭雪山的云海“玉带”,完成一场天地间崇高的对话;米仓山的炽烈枫红,宣示着生命的热烈与尊严;泸沽湖洗尽铅华,印证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美学真谛。

  成都“蓉城”之名的本源——芙蓉花,因在晚秋带霜绽放,而得“拒霜花”之别称。苏轼曾咏:“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勾勒出它在寒境中坚守的品格。

  霜降,是天然的色彩大师。枫叶经霜而赤,杨树遇冷成金——千山万壑,层林尽染,如霞似锦,光芒奔涌。就连池塘中的残荷,也以垂首之姿,撑起深秋倔强的美学。古人早已读懂这霜色中的诗意,并将其熔铸于笔墨:“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句句皆是向霜降时节的温柔致意。

  若说白露是诗歌,霜降便是哲思。在文人的笔墨浸润下,霜化成凛冽而深情的人间意象。唐代白居易在《岁晚》中低吟:“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道出万物收敛、回归本真的哲思。元朝王冕则以“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点染出深秋的生活意趣。宋人朱岂赞菊“耿耿园中菊,煌煌发幽姿”,写出菊花在霜降时节的傲然风骨;南宋舒岳祥的“柴扃常自闭,淡泊守园庐”,勾勒出一幅顺应天时、静守内心的生活图景。

3

补冬不如补霜降

  “补冬不如补霜降”。这句古老谚语,已演化为一套熨帖身心的饮食智慧。无论是米易的铜火锅、尧坝的红汤羊肉,还是成都的羊肉汤、街头巷尾的烤红薯与柿子,都是以自然之物滋养身心、以温暖之味调和时节的生存智慧——在节气变换中寻找平衡,在寒凉渐深时积蓄温暖,在自然律动里安顿自我。霜降的饮食之道,正是四川人千百年来“顺天而食、应时而养”生活智慧的结晶。

  如今,霜降已不仅是时令的转换,更内化为一种生命哲学。对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而言,霜降更像一个温和的提醒:大自然的律动从未远去。它告诉我们:在向外驰骋时,莫忘向内观照;于成熟时收敛锋芒,在静默中蓄力等待新生。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