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流量为王”时代,它执意让你饥饿


  《风林火山》是一部令人坐立难安的作品,导演麦浚龙像是当代电影界的异数,在一个人人高喊“内容为王”实则“流量为王”的时代,他执意打造了一座精雕细镂的冰山,却只肯让观众窥见水面上的八分之一。

  这部电影的“难评”恰恰源于它的完整性。它不是那种可以被简单归类为“好”或“坏”的电影,而是一个自洽的艺术体系。银幕上那个被寒冷雾气笼罩的香港,那些在命运迷宫中游走的人物,那些被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这一切构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电影质感。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霓虹丛林,而是一座存在主义的现代迷宫,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形而上的焦虑。

  更有意思的是观众的不满足感。当我们看到梁家辉、金城武、刘青云这些华语影坛的顶级面孔齐聚一堂,潜意识里期待的是满汉全席。但麦浚龙给的却是分子料理——精致、昂贵、技术精湛,却分量克制。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影悖论:在习惯了短视频的“量大管饱”后,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如何品尝需要反复咀嚼的精品。

  那座为拍摄而建的1:1铜锣湾实景,或许是理解这部电影的钥匙。它不仅是制作上的豪奢,更是一种宣言——麦浚龙要的不是再现香港,而是创造一个专属电影宇宙的香港。当大多数导演在思考如何给观众更多时,他在思考如何给得更少、更精、更苛刻。

  这种“节制”造就了《风林火山》独特的叙事美学。故事中的大量信息被故意隐藏,人物动机暧昧不明,情节线索欲言又止。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悬疑,而更像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呈现。我们如同片中人物,在迷雾中摸索,在碎片中拼凑真相——这不正是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写照?谁不是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人生选择?

  与那些把一切摊在桌面上的电影不同,《风林火山》要求观众成为积极的解读者,而非被动的消费者。它不提供廉价的满足感,而是维持一种持续的张力——那种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理解与困惑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体验对习惯了被喂饱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在这个意义上,《风林火山》的“难以下咽”或许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执意保持艺术的尊严与难度。就像片中那场始终在下却意义不明的雪,它不解释自己,只是存在。

  看完《风林火山》,你感到的饥饿不是缺憾,而是觉醒。在这个饱食终日的时代,能够感到“没吃饱”,或许是一种幸运。当大多数作品忙着填塞你的胃,它执意要唤醒你麻痹已久的味蕾——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羊城晚报记者 邵梓恒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